《中醫詞典》解釋「艾灸療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為中醫臨床最常用的外治療法之一,其以艾葉製成的艾絨為主要材料,通過點燃後的溫熱效應刺激經絡穴位,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草性味辛溫,入肝、脾、腎經,《本草綱目》載其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故艾灸具有獨特的溫煦作用。
基本作用原理
艾灸療法依據中醫「寒者熱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溫經通絡:艾火之熱力可穿透皮膚,深入經絡,化解凝滯之氣血,《醫學入門》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 昇陽舉陷:通過溫補作用可提振下陷之中氣,對臟器下垂等症有固攝之效
- 行氣活血:艾熱能促進氣血運行,化解瘀滯,「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瘀散」
- 祛寒逐濕:其辛溫之性特別適合驅散體內寒濕邪氣
- 消腫散結:對某些寒性癰腫、結節有消散作用
- 回陽救逆:大艾灸可用於陽氣暴脫之危急證候
主要材料與製備
艾灸的核心材料為陳年艾葉製成的艾絨,《孟子》早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上等艾絨需選用端午前後採收的艾葉,經反覆曬乾、捶打、篩選而成,質地柔軟如棉,色澤金黃者為佳。為增強療效,可在艾絨中加入如下藥末:
- 溫陽類:肉桂、附子、乾薑
- 行氣類:木香、香附、檀香
- 活血類:川芎、紅花、當歸
主要分類與操作技法
根據不同形式與操作方法,艾灸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 艾條灸
將艾絨捲成長條狀紙筒,分為:
- 懸灸:手持艾條距皮膚2-3公分溫灸
- 雀啄灸:仿雀啄食般上下移動施灸
- 迴旋灸:以畫圓方式均勻溫熨穴位
2. 艾炷灸
將艾絨捏成錐形小體,分為:
- 直接灸:
- 瘢痕灸:使局部皮膚燙傷化膿(古稱「灸花」)
- 非瘢痕灸:溫熱即移去,不傷皮膚
- 間接灸:艾炷與皮膚間隔墊物
- 隔薑灸:以生薑片為墊,增強溫中散寒之效
- 隔鹽灸:於臍部(神闕穴)鋪鹽施灸
- 隔蒜灸:適用於癰疽瘡毒
3. 灸器灸
使用特製器具輔助施灸,如:
- 溫灸盒:木製或金屬盒盛艾,適用於大面積施灸
- 隨身灸:便攜式灸具,適合居家保健
- 核桃殼灸:利用核桃殼為媒介的眼周灸法
臨床應用特點
艾灸尤其適合以下證候:
- 虛寒性病症:慢性腹瀉、寒性痛經、陽虛畏寒
- 風寒濕痹:關節冷痛、肌肉痠痛、風濕性關節炎
- 氣血虛弱:久病體虛、產後調理、中氣下陷
- 陰證瘡瘍:漫腫無頭、久不潰膿或潰後不斂
歷代醫家重視特定節氣施灸,如「三伏灸」於夏季陽氣最旺時施治冬病,「冬至灸」順應一陽初生之機補益元陽,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艾灸療法經過數千年臨床實踐,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與操作規範,是中醫學「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重要手段。其簡便效驗的特點,使之成為中醫外治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