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艾灸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艾灸補瀉
艾灸補瀉,又稱「火補火瀉」,為中醫艾灸療法之一種辨證施術方法,其核心在於透過調控艾灸的火力強弱與燃燒速度,以區分補虛與瀉實之效。《靈樞·背腧》有云:「以火補者,勿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此段經文明確指出,補法與瀉法的操作要領及其作用原理。
補法:溫陽補虛
補法以「文火慢燻」為特點,操作時不刻意助燃艾火,待其自然燃燒,火力由小漸大,緩緩透入經絡。此法能溫通陽氣、扶助正氣,適用於氣血虛弱、陽氣不足之證,如脾胃虛寒、腎陽虧虛等。其作用機理在於溫煦臟腑,激發人體自癒機能,並促進氣血生化。
瀉法:祛寒散結
瀉法則以「武火速燃」為要,施術時以口吹火,令艾炷迅速燃旺,使局部產生短暫而強烈的熱刺激。此法具有消散寒凝、疏通瘀滯之功,多用於寒邪凝滯、經絡閉阻之實證,如風寒濕痹、癥瘕積聚等。其原理在於以熱引邪,借助火力之迅疾,開泄腠理,驅除病邪。
理論依據與臨床應用
艾灸補瀉之辨,源於中醫「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並結合「氣血調和」之理念。補法側重「溫養」,強調持久而柔和的熱力滲透;瀉法則側重「通泄」,利用強熱以破結散寒。臨床上,醫師需根據患者體質、病情寒熱虛實,靈活選用補瀉手法,以達調和陰陽之效。
此外,艾灸補瀉亦與穴位選擇密切相關。如補虛多取關元、足三里等培本之穴;瀉實則常選阿是穴或局部疼痛點,以直達病所。此二者相輔相成,共構艾灸療法的完整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