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癌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癌發
癌發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癰疽五發」之一,首見於明代《外科啟玄》。此症發於背部督脈之神道、靈臺二穴,該處為多血少氣之經,與膀胱經相涉,病因多與房勞積熱或氣血虧虛相關。
病因病機
- 房勞積熱:青年患者(二十歲後)多因房事不節,相火妄動,熱毒內蘊,燻灼經絡而成。
- 氣血衰敗:中年以上(四十歲後)患者,因氣血虛弱,復加膏粱厚味,痰濕瘀毒滯留,發為此症,預後較差。
證候特徵
- 初起:患處色紫黑,不紅不腫,亦無寒熱疼痛,然內裡已現黑爛,此為毒邪深伏之象。
- 病程:若皮色轉黑,瘡面遲遲不潰,為毒陷血分,正不勝邪,屬難治之候。
治法述要
歷代醫家多從「托毒外出」立法,針對不同階段辨治:
- 早期:宜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選用黃連解毒湯加減。
- 潰後:若氣血兩虛,需補益托毒,方如托裡消毒散;若陰傷火熾,則配合滋陰降火之品。
預後判別
古籍指出,患者年齡與體質為關鍵。青年者元氣未虧,及早清解可望轉機;中年後發病者,因氣血已衰,易致毒邪內陷,故「十全一二」。若見瘡色黯黑、遲遲不膿,多預後不良。
此症與現代醫學「壞疽性膿皮病」或「深部組織感染」部分特徵相類,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血盛衰與經絡虛實,可參見「癰疽五發」條互為印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