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埃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埃鬱

埃鬱為中醫學中的特定病理概念,主要指土濕之氣上蒸,壅滯於天地或人體所形成的一種鬱結狀態。此名詞源自《素問·氣交變大論》,其中提及:「歲火不及……復則埃鬱,大雨且至。」意指當歲火(主長夏之陽氣)不足時,土濕之氣不得溫煦而蒸騰上逆,凝結為鬱滯之氣,進一步引發陰雨連綿的自然現象。此概念不僅用於解釋自然界氣候變化,亦與人體濕邪壅滯的病機相通。

病因病機

埃鬱的形成與「土濕」密切相關。中醫認為,「土」屬脾胃,主運化水濕;若脾胃陽虛或外感濕邪,則土濕不化,濕濁內生。濕性黏滯,易與其他邪氣結合,上蒸聚結而成埃鬱。其病機特點為:

  1. 濕濁上逆:濕氣循三焦上泛,阻遏氣機,常見頭重如裹、胸悶脘痞等症。
  2. 氣機壅滯:濕鬱久則化熱,或與寒相搏,導致痰濕、濕熱等變證,如苔膩、脈濡滑。
  3. 天人相應:自然界埃鬱之氣盛時(如梅雨季節),人體亦易感濕邪,加重症狀。

臨床表現

埃鬱在人體的病理表現多與濕邪致病特徵相符,包括:

  • 周身困重:濕性重濁,侵襲肌表則肢體酸沉。
  • 脾胃症候:濕困中焦,可見納呆、腹脹、大便溏黏。
  • 頭面竅阻:濕濁上蒙清竅,致頭暈耳鳴、鼻塞流濁涕。
  • 痰濕瘀結:若埃鬱久留,可形成痰核、瘰癧或水腫。

治法與方藥

針對埃鬱之證,中醫以「運脾化濕、開鬱暢氣」為原則,選方用藥注重辛開苦降、分消濕濁:

  • 芳香化濕:如藿香、佩蘭、蒼朮,宣透濕邪。
  • 苦溫燥濕:半夏、厚朴、陳皮,辛開苦降以醒脾。
  • 淡滲利濕:茯苓、薏苡仁、澤瀉,導濕下行。
  • 風藥勝濕:防風、羌活,取「風能勝濕」之意。
    若濕鬱化熱,可佐黃芩、滑石;兼寒則加乾薑、草果。

與相關概念辨析

  • 與「痰飲」異同:埃鬱偏重濕氣壅滯無形之邪,痰飲則為有形病理產物。
  • 與「霧露」之別:霧露屬外感清濕,埃鬱多為內外濕合邪,質濁性黏。

埃鬱一詞體現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其理論不僅解釋氣候致病規律,更指導臨床對濕邪致病的辨治。透過調理脾胃、疏通三焦,可化解鬱滯,恢復氣機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