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埃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埃霧

埃霧乃中醫典籍中所載,由土濕之氣凝聚而成之雲霧狀邪氣,屬自然六氣化邪之範疇。《素問·氣交變大論》言:「歲水太過,寒氣流行……大雨至,埃霧朦鬱,上應鎮星。」此處即描述寒水之氣過盛,與土濕相搏,化為瀰濁之霧,遮蔽天際,與星象相應。其形成與天地氣交失常密切相關,尤見於濕土當令或水運太過之年。

埃霧與五行氣化

中醫以五行論氣化,埃霧屬「土濕」之變。土主運化,性黏滯,若濕氣壅滯不得宣散,則蒸騰為霧。《黃帝內經》強調「土鬱之發……埃昏氣交」,指出濕土鬱極而發時,濁陰上蒙,化為埃霧,此現象不僅見於自然,亦對應人體內濕濁壅滯之病機。

埃霧致病特性

埃霧為陰濁之邪,其性黏膩沉重,易犯三焦:

  1. 上焦:霧露清邪,可從口鼻而入,阻遏肺氣宣降,致胸悶、咳嗽、頭暈如裹。
  2. 中焦:濕濁困脾,運化失職,則見脘痞、食欲不振、舌苔厚膩。
  3. 下焦:濁邪下注,可致小便渾濁、足跗浮腫,甚則濕熱蘊結成淋。

埃霧與運氣學說

運氣理論中,埃霧多見於「太宮土運」或「太陽寒水司天」之年。土勝水複時,濕土蒸溽,加劇埃霧形成;若逢少陽相火在泉,火土合德,更易濕熱交蒸,霧瘴彌漫。其病候常表現為「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與《內經》所述「濕氣變物,病反腹痛」相符。

古籍延伸

除《素問》外,《靈樞·九宮八風》亦論及「土濕之風」攜埃霧為害,傷人經絡。元代醫家朱丹溪於《格致餘論》中進一步闡釋:「霧屬濕,濁陰凝結,非風不能升散。」提示埃霧致病需兼顧風藥之運用,如藿香、蒼朮等,以風勝濕、開鬱透邪。

綜觀之,埃霧既是自然氣候現象,亦為中醫病邪之一,其理論深植於五運六氣與臟腑氣化,臨證須察天時、審病機,辨其兼夾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