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埃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埃溽
埃溽,為中醫術語,指土氣濕潤之象,屬六氣中太陰濕土所主的一種氣候特徵。其名源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原文記載:「太陰所至為埃溽,少陽所至為炎暑。」意指太陰濕土之氣行令時,環境中瀰漫濕濁之氣,地氣蒸騰而呈現濕潤氤氳之狀,與少陽相火所致的炎熱暑氣形成對比。
中醫理論基礎
- 與太陰濕土的關係
太陰濕土為六氣之一,主司長夏(農曆六月前後),其氣候特點為濕氣瀰漫、地面潮潤。埃溽即為此濕土之氣的外在表現,反映自然界中土性濡滯、水濕停聚的狀態。中醫認為,太陰濕土過盛時,易生內濕,人體可能出現頭重如裹、肢體困倦、脘痞納呆等濕邪困脾之證。 - 與五運六氣的關聯
在五運六氣理論中,埃溽常與「雨濕流行」相應。若逢太陰司天或濕土主歲之年,埃溽之象更為明顯,氣候多雨潮濕,易影響人體氣機升降,導致濕濁內阻。此時,中醫重視調理脾胃功能,以化濕運脾為治則。 - 病理影響
埃溽所代表的濕濁環境,可能導致外濕侵襲人體。濕性黏膩,易阻遏氣機,傷及陽氣。臨床常見濕邪與其他病邪結合,如濕熱蘊結、寒濕凝滯等,引發黃疸、水腫、泄瀉等病症。
古籍佐證
除《素問》外,《類經》亦注釋:「埃,土霧也;溽,濕也。太陰所至,濕土布政,故地氣騰而為濕。」進一步闡明埃溽為土濕蒸騰所形成的自然現象,並強調其與太陰濕土之氣的直接相關性。
總結
埃溽不僅是中醫描述特定氣候的術語,亦體現了「天人相應」的理論核心。通過觀察埃溽之象,可推測自然濕氣對人體的潛在影響,進而在養生或治療中注重健脾祛濕,以順應四時之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