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埃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埃冒之中醫釋義

埃冒一詞,源自《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土濕之氣上湧所導致的病理現象。中醫認為,此證與太陰司天之氣相關,濕氣瀰漫天地,雲雨頻仍,人體亦受其影響,濕濁內蘊,上蒙清竅,發為「埃冒」。

病因病機

  1. 司天之氣影響:太陰濕土司天之年,濕氣下臨,困遏陽氣,致水土之氣上泛。
  2. 脾土失運: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濕濁內停,隨氣機上逆,蒙蔽頭面諸竅。
  3. 三焦氣化不利:水濕停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濁陰不降,上犯胸膈、頭目。

臨床表現

  • 頭面症狀:頭昏沉重如裹,目眩視物模糊,面色晦滯如蒙塵埃。
  • 胸膈不舒:胸中痞悶,呼吸不利,甚則咳逆痰黏。
  • 陽氣受遏: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可見陰痿(陽事不舉)、氣短乏力、肢體困重。

與相關概念之辨析

  • 與「濕濁」之異同:濕濁泛指濕邪穢濁之氣,而埃冒專指濕氣上湧、蒙蔽清竅之特定病機。
  • 與「痰濕」之關聯:若濕聚成痰,痰濕上逆,可加劇埃冒之證,見痰多、嘔惡等症。

中醫治法

  1. 燥濕化濁:選用蒼朮、厚朴、藿香等藥,健運脾土,燥化濕邪。
  2. 升清降濁:以半夏、茯苓、陳皮理氣化痰,配荷葉、升麻升提清陽。
  3. 通陽利竅:石菖蒲、鬱金開竅醒神,白蔻仁芳香化濕,宣通上焦氣機。

典籍佐證

  • 《黃帝內經》強調「濕氣大來,土之勝也」,闡明外濕引動內濕之病理機轉。
  • 《醫宗金鑒》提及「濕鬱則頭如裹」,與埃冒之頭面症狀相合,治當「疏中焦而開上竅」。

現代延伸理解
埃冒之證,於現代臨床可見於濕濁型眩暈、慢性胃炎之胸悶脘痞,或代謝紊亂所致之疲勞症候群。其病機核心在於「濕」與「氣」的互動失調,治療需標本兼顧,重在調暢氣機,復其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