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埃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埃昏之中醫釋義
「埃昏」一詞,首見於《素問·氣交變大論》,乃中醫描述自然氣候異常與人體病機相關聯之術語。其本義指土濕之氣鬱蒸凝聚,化為陰濁昏暗之雲霧狀態,屬六氣中「濕土」之氣過勝所生現象,亦與「運氣學說」中火運不及之年相應。以下從成因、病機及臨床關聯分述之:
一、運氣框架下之埃昏成因
《素問》所述「埃昏大雨之复」,揭示此現象與五運六氣之動態失衡相關。當「火運不及」之年,少陰君火司天之力弱,夏月應熱反寒(「慘淒凝洌」),此時土濕之氣趁虛鬱積,形成「埃昏」天候。此即《類經》所言:「火衰則土無所畏,濕土之氣上騰為昏暗。」其氣機特點為:
- 濕濁瀰漫:土性黏滯,濕聚成濁,阻遏清陽上升,故現「昏蒙」之象。
- 兼夾寒化:火不及則生寒,濕與寒合,凝滯更甚,《素問直解》稱此為「濕寒交爭,濁陰蔽空」。
二、埃昏對人體病機之影響
埃昏所象徵之氣候異變,可透過天人相應之理影響人體,主要與三焦氣化失常相關:
- 上焦矇蔽
濕濁上泛,侵襲心肺,清陽不展,症見頭重如裹、胸悶氣短、痰涎黏膩,舌苔白滑。此與《溫病條辨》「濕蒙清竅」證機相類,然因兼寒邪,痰濕多呈冷涎。 - 中焦困頓
土濕壅滯,脾胃升降失司,《醫宗金鑑》所謂「濕勝則濡瀉」,可見脘痞納呆、泛惡欲嘔、大便溏泄,脈濡緩。若寒濕偏盛,更現肢冷腹痛。 - 經絡壅塞
濕濁流注關節,與寒相結,發為著痺,症見肢體沈重痠痛、屈伸不利,或肌膚麻木不仁,《內經》稱「濕氣勝者為著痺」。
三、埃昏相關之證治舉隅
歷代醫家對應此類濕濁為病,多從「運氣化濕」立法:
- 芳香化濁法
如藿香正氣散、三仁湯,針對濕濁瀰漫三焦,取藿香、白蔻仁等醒脾透達,契合「埃昏」之濕鬱上焦病機。 - 溫陽勝濕法
火不及而寒濕盛者,投附子理中湯或胃苓湯,佐桂枝、蒼朮溫通化濁,暗合《傷寒論》「寒濕中求」之旨。 - 升清降濁法
仿李東垣升陽除濕湯意,以柴胡、羌活升發清陽,配合澤瀉、茯苓導濕下行,復其「清氣在上,濁陰在下」之常。
四、埃昏與現代氣象醫學之呼應
近年研究指出,濕度與氣壓驟變(如梅雨季、颱風前)易誘發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等,與中醫「埃昏—濕濁—痺證/痰飲」鏈條存在一定相關性。然中醫更強調「司歲備物」,針對火運不及之年預先調攝,如《本草綱目》記載夏月宜佩蘭、蒼朮以避穢濁,實為「治未病」思維之體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