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疔瘡緩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疔瘡緩候
疔瘡緩候為中醫外科證候名,指疔腫發展過程中,臨床癥狀趨於平穩之階段。此證候特徵主要反映於瘡頂色澤與形態之變化,可作為判斷病情轉歸之依據。
據《外科證治準繩》卷二所載,疔瘡緩候之表現可分為四日觀察:
- 第一日:瘡頂皰色微白,顯示熱毒稍退,氣血運行漸趨穩定。
- 第二日:皰色轉為大白,乃邪熱進一步消散之象。
- 第三日:色澤微紫,提示局部瘀滯漸化,氣血開始疏通。
- 第四日:色現真紫,此為毒邪凝聚外透之兆,亦屬緩候之典型表現。
此四日之變遷,反映疔瘡由急轉緩之病理過程。中醫認為,疔瘡多因火毒內蘊、氣血壅滯所致,若見上述色澤變化,則提示毒邪未再內陷,病情趨於穩定。然需結合整體辨證,若兼見身熱不退、神昏譫語等症,則非屬緩候,反為毒邪內攻之危象。
疔瘡緩候之機理,與氣血盛衰、毒邪輕重密切相關。瘡色由白轉紫,實為正邪交爭之結果:白者多屬氣分,紫者則入血分,然此紫非瘀熱深重之紫黑,乃毒邪外透之徵。此外,緩候期間,瘡形多趨緊束,根盤漸收,疼痛減輕,亦為順證之表現。
歷代醫家重視疔瘡色澤變化,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強調「辨色察形」為外科診治之關鍵。緩候雖屬佳兆,然仍需繼續清熱解毒、活血透膿,以防餘毒未盡而復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