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丁仲英>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仲英(1888-?),字符彥,江蘇武進人,為近代著名中醫丁甘仁之子。自幼秉承家學,隨父習醫,深得丁氏醫學精髓,尤擅內科雜病及溫病調治,臨證重視辨證施治,強調「四診合參」,處方用藥靈活精當,融合經方與時方之長。

丁氏不僅臨床經驗豐富,更致力於中醫教育與學術推廣。曾主持上海國醫學院中醫學院,培養眾多中醫人才,並參與編纂教材,系統整理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其教育理念注重「經典與臨床並重」,主張以《內經》《傷寒論》為根基,結合實際病例教學,對近代中醫教育影響深遠。

在學術組織方面,丁仲英曾任中央國醫館理事上海市國醫分館館長,並擔任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理事,積極推動中醫標準化與合法化運動。1930年代,與中醫文獻學家陳存仁合著《康健論》,該書結合傳統養生理論與近代醫學觀點,探討疾病預防與調攝之道,內容涵蓋四時養生、飲食宜忌、情志調和等,為當時中醫科普重要著作之一。

丁氏學術思想承襲家傳,尤重「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臨床善用健脾和胃法調治慢性病,並對溫病學派「衛氣營血」辨證有獨到見解。其處方常以輕靈見長,避免峻烈之品,體現江南醫派「輕清透達」的特色。此外,他亦關注中醫文獻整理,參與校勘多部醫籍,對保存中醫典籍貢獻卓著。

丁仲英身處中醫存廢爭議的時代,始終堅持中醫主體性,主張「中西匯通」應以中醫理論為本,其教育與著述工作,為近代中醫的傳承與發展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