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臂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臂熱
證名,指患者自覺手臂局部或整體發熱,屬中醫「發熱」症狀之一。其成因多與外感風熱、陰血虧虛或經絡氣血失調相關,臨床需結合兼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
風熱外侵
- 風熱邪氣客於手三陽經(大腸、小腸、三焦經)或手三陰經(肺、心、心包經),導致經氣壅滯,鬱而化熱,表現為手臂灼熱、脹痛,或伴見紅腫、惡風、汗出等表證。
- 《雜病源流犀燭》指出:「臂忽發熱極痛,為風熱也」,強調此類證候多發病急驟,痛熱並見。
-
血虛內熱
- 陰血不足,虛火內生,循經上擾手臂,症見手臂發熱從內向外透發,伴夜間加重、口乾咽燥、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
- 《雜病源流犀燭》提及「臂發熱痛,從裡徹外,為血衰也」,治以滋陰涼血為主,如秦艽地黃湯(秦艽、生地、當歸、川芎等)。
-
經絡氣血失調
- 《靈樞·論疾診尺》提出「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揭示手臂發熱可能與對應臟腑(如腰腹屬腎、脾胃)熱證相關,反映經絡與臟腑的聯屬關係。
辨證與治法
-
風熱證
- 特徵:手臂灼痛拒按,或見皮膚紅熱,兼發熱惡風。
- 治法:疏風清熱,通絡止痛。
- 方藥:桑枝濃煎湯(桑枝性平,擅祛風濕、利關節),或加銀花、連翹增強清熱之效。
-
血虛內熱證
- 特徵:手臂隱隱發熱,午後或夜間明顯,伴眩暈、心悸。
- 治法:滋陰養血,清退虛火。
- 方藥:秦艽地黃湯加減,或配合四物湯基礎化裁。
相關理論延伸
- 經絡辨證: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手臂外側前緣,若熱邪循經上擾,可兼見齒痛、咽喉腫痛;手厥陰心包經受熱,則伴心煩、掌心熱等。
- 臟腑關聯:臂熱或為內臟熱象外應,如心火亢盛、肺熱壅盛時,可通過經絡反映於相應肢節。
臂熱一症,雖屬局部表現,實與整體氣血陰陽、經絡臟腑密切相關,臨床須四診合參,細辨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