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丁奚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奚疳
病證名
丁奚疳,又稱「小兒丁奚病」,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七,屬小兒疳疾之一。其特徵為患兒形體極度消瘦,骨骼凸顯,狀如「丁」字,故名。此證多因脾胃虛損日久,氣血生化乏源,臟腑失養所致,屬脾疳之重癥,與「哺露疳」病因病理相近,然病勢更為深重。
病因病機
- 脾胃虛損:小兒脾胃嬌弱,若乳食不節,或久病傷脾,導致運化失常,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形體失於濡養。
- 氣血衰敗: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既虛,則氣血虧耗,肌膚失榮,故見面色㿠白、形銷骨立。
- 積滯化熱:食滯內停,鬱久化熱,可見低燒潮熱;若兼濕濁內阻,則泄瀉無度,進一步耗傷津液。
臨床表現
- 形體消瘦:四肢細小,項長骨露,尻臀無肉,腹大青筋,肚臍凸出。
- 脾胃症狀:食多吐逆,或見食慾異常(嗜食異物),泄瀉完穀不化。
- 全身虛衰:面色蒼白或萎黃,毛髮枯槁,精神萎靡,低熱纏綿。
治法與調養
- 補脾養胃:以益氣健脾為主,方選參苓白朮散或肥兒丸加減。若氣陰兩虛,可佐以益胃湯滋養胃陰。
- 消積導滯:若夾食滯,酌加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以消食化積。
- 飲食調攝:需循序漸進補養,以易消化、富營養之品為主,如糜粥、山藥、蓮子等,忌油膩生冷。
古籍論述
- 《幼幼集成》提及:「丁奚者,腹大頸細,黃瘦骨立。」強調此證與脾胃衰敗相關。
- 《小兒藥證直訣》亦指出,疳疾久延,可轉為「丁奚」、「哺露」等危候,治當急扶脾胃。
丁奚疳反映小兒疳疾之極期,需及早調治,以免氣血竭絕,變生他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