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丁奚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奚病
丁奚病,又稱「丁奚疳」,為中醫兒科疳證之一,屬脾胃虛損所致之重症疳疾。其名源於患兒身形羸瘦,頭大頸細,腹大如鼓,形似「丁」字,故稱「丁奚」。此病多因乳食不節、蟲積內擾,或久病失調,導致脾胃運化失職,氣血生化無源,進一步演變為乾疳或疳積之極期表現。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丁奚病之核心在於「脾胃衰敗」。小兒臟腑嬌嫩,若哺乳不當、過食生冷肥甘,或感染蟲症,皆可損傷脾胃。脾失健運則水穀不化,胃弱不納則精微不生,久則氣血兩虛,肌肉消爍。此外,病後調護失宜,或誤用攻伐之藥,亦可能加速病情發展。
臨床表現
- 形體羸瘦:四肢枯細,肋骨顯露,面色萎黃或蒼白。
- 腹大膨隆:因脾虛氣滯,水濕停聚,或兼蟲積內阻,故腹部脹大,青筋暴露。
- 頭大頸細:氣血不能上榮,頭部相對顯大,頸項纖弱無力。
- 精神萎靡:目無光彩,啼哭無力,或煩躁不安,甚則智力發育遲緩。
- 二便異常:大便溏瀉或秘結,小便短少或混濁。
證型分治
- 脾虛夾積型:脘腹脹滿,按之柔軟,食後尤甚,舌淡苔白膩。治宜健脾消積,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
- 氣血兩虛型:形銷骨立,唇甲淡白,毛髮焦枯,舌質淡嫩。治宜益氣養血,方用《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
- 蟲積傷脾型:腹中絞痛,嗜食異物,面有蟲斑。可配合驅蟲藥如《肥兒丸》,再予調補脾胃。
中醫外治法
除內服藥物外,傳統療法亦重視外治:
- 針灸:取穴足三里、中脘、脾俞等,以艾灸溫補脾陽。
- 推拿:摩腹、捏脊,助運脾胃之氣。
- 貼敷:以健脾消疳藥末(如山楂、神麴)敷貼臍部。
丁奚病反映中醫對「疳證」的深刻認識,強調「調脾胃以安五臟」的治療原則,臨床需辨明虛實標本,循序調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