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丁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奚
病證名,為中醫兒科常見病症,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 小兒黃瘦腹大之證
出自《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七,認為此病多因哺食過度,而小兒脾胃尚弱,無法有效運化水穀,導致食物積滯。水穀精微不得吸收,氣血生化不足,肌肉失養,故見身形消瘦、腹部脹大、頸細黃瘦等症。此類丁奚病與「疳積」相似,皆因脾胃受損,氣血虧虛所致。 - 腿不能行,膝大脛小之證
多因小兒久病吐瀉未癒,或風寒濕邪侵襲腎經,導致下肢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臨床表現為腿部無力、膝關節腫大而脛骨細小,形似鼓槌,故《普濟方》稱之為「鼓槌風」。此證多見於七歲以下幼兒,與先天腎氣不足或後天調養失當有關。 - 丁奚疳
屬疳證之一,為疳病發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除上述症狀外,可能伴有毛髮枯槁、精神萎靡、發育遲緩等。其病機主要為脾胃長期受損,氣血津液嚴重耗傷,甚至影響肝腎功能。
中醫辨治要點
- 脾胃虛弱型:治宜健脾消積,常用方如參苓白朮散加減,或配合針灸四縫穴以助運化。
- 腎氣不足型:若因風冷傷腎或久病及腎,可選用補腎壯骨之品,如六味地黃丸加減,並配合艾灸腎俞、足三里等穴。
- 丁奚疳重症:需兼顧補益氣血與消疳化積,可選用人參養榮湯或肥兒丸等方,並注重飲食調養。
此病反映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早期調理脾胃為關鍵,避免過度飲食或濫用攻伐之藥,以免加重氣血損傷。歷代醫家如錢乙、萬全等,均強調疳證治療需循序漸進,以恢復脾胃功能為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