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丁瑞麟>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瑞麟(1917-1979年),山東濰坊人,為近代著名中醫兒科專家。早年於中學畢業後即投身中醫學習,隨師臨證,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尤擅長兒科診治。其學術思想深受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脾胃論」影響,主張小兒生理屬「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臨證強調「顧護脾胃」為要,反對峻烈攻伐之劑,以免損傷小兒生發之氣。
學術特色與臨床觀點
- 小兒體質與調治原則
丁氏認為小兒如「方萌之草木」,陽氣初生而陰血未盛,病理上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治療上注重「扶正祛邪並行」,以輕清透達之藥為主,如藿香、茯苓、太子參等甘平之品,避免過用苦寒或辛燥藥物耗傷正氣。 - 脾胃為後天之本
承襲李東垣學說,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小兒脾常不足,易因飲食失調或外感引發積滯、泄瀉等症。丁氏臨床善用參苓白朮散、七味白朮散等方加減,佐以消導藥如山楂、麥芽,以健脾助運為核心。 -
兒科病證辨治經驗
- 外感熱病:主張「透邪外出」,常用銀翹散合蔥豉湯化裁,慎用大劑清熱解毒藥,防其冰伏邪氣。
- 疳積證:提出「調脾為先,消補兼施」,以異功散為基礎,配合針刺四縫穴等外治法。
- 驚風:區分急慢驚風,急驚以清熱熄風為主(如鉤藤、蟬蜕),慢驚則溫補脾腎(如理中湯加天麻)。
著作與傳承
丁瑞麟曾任山東中醫學院(現山東中醫藥大學)兒科主任,畢生臨證經驗彙編為《中醫兒科臨床體會》一書,系統闡述其對小兒常見病的辨證思路與用藥特色,書中載錄大量實效方劑與醫案,為後世兒科中醫重要參考文獻。其學術體系融合東垣脾胃學說與溫病學派輕靈治法,對現代中醫兒科發展影響深遠。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