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丁濟萬>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濟萬(1903-1963年),名秉臣,江蘇武進人,世居上海,為近代著名中醫臨床家與教育家。其出身孟河醫派世家,乃丁甘仁之嫡孫,自幼浸淫家學,深得祖傳醫術精髓,尤擅內、外、婦、兒諸科,臨證辨治嚴謹,處方用藥兼具孟河派「輕靈醇正」與「寒溫並用」之特色。

醫學淵源與學術特色
丁氏承襲孟河醫派「調和脾胃」之核心思想,臨床重視四診合參,強調「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其用藥特點在於:

  1. 內科雜病:善以「輕可去實」之法調理氣機,如運用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藥配合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治療濕溫病證;
  2. 婦科調經:主張「以通為補」,常用當歸、香附疏肝解鬱,佐以丹參、益母草活血調經,體現「氣血同治」理念;
  3. 兒科疳積:遵循「健脾不在補貴在運」原則,創製驗方多含焦三仙(山楂、麥芽、神麴)配合雞內金消食化積。

教育與機構貢獻
丁氏畢生致力中醫傳承,1930年代主持上海中醫學院期間,首創「臨證與經典並重」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必誦《傷寒論》條文並隨師臨床抄方。其主持華隆中醫院時,設立「專病診療」制度,將內科細分為溫病、虛勞等專科,開近代中醫專科化先河。另整理出版《丁甘仁醫案》,系統收錄其祖父治療時病、疑難重症的辨治思路,為孟河醫派重要文獻。

晚年行醫與影響
1950年代後,丁氏移居香港、臺灣繼續行醫,將江南溫病學說與嶺南濕熱證治經驗相結合,發展出「因地制宜」用藥法,如以蒼朮、厚朴等苦溫燥濕藥調整原方,適應當地氣候特點。門人輯有《丁濟萬臨證筆錄》,記載其晚年治療肝病注重「疏泄少陽」、善用青蒿、黃芩等藥的獨到經驗。

丁濟萬一生融合家學與臨證創新,其醫學實踐不僅延續孟河醫派學脈,更推動近代中醫教育與臨床體系化發展,被譽為「承先啟後之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