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丁國瑞>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國瑞

丁國瑞,字子良,清代醫家,金臺(今江蘇金壇)人。其生平雖未見詳細記載,然於中醫臨證,尤擅治痢疾,並對該病之辨證論治有獨到見解,所著《治痢捷要新書》一書,深得後世醫家推崇,如近代名醫裘吉生即評其「簡捷精要」,足見其學術價值。

學術思想與臨證特色

丁氏治痢,首重辨證,強調初起時須明辨虛實寒熱。其認為痢疾多因濕熱積滯腸腑,氣血壅滯所致,故治法當以清熱化濕、調氣行血為主。然其亦指出,雖清熱為要,卻不可過用寒涼之品,以免戕伐脾胃陽氣,反致病情纏綿難愈。此觀點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與「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

在具體用藥上,丁氏注重「通因通用」,對於濕熱痢初起,主張以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濕,佐以木香、檳榔調氣導滯;若兼表證,則可配合解表之藥。對於久痢虛寒者,則強調溫補脾腎,如合理運用參、朮、薑、附等藥,以固護正氣。

《治痢捷要新書》之貢獻

該書為丁國瑞臨證經驗之總結,內容精煉,切合實用。書中不僅詳述痢疾之病因病機,更列舉多種證型與相應治法,如「赤痢多熱」、「白痢多寒」、「赤白相兼多濕熱夾雜」等,並附方藥加減,便於醫者臨證參考。其辨證思路清晰,用藥層次分明,對清代以降痢疾治療之發展具有一定影響。

丁氏學術於中醫痢疾治療之地位

痢疾一病,自古為中醫重點研究之症,《內經》稱「腸澼」,《傷寒論》立「下痢」專篇,至明清時期,醫家對痢疾之認識更趨細緻。丁國瑞承襲前人理論,結合自身臨床心得,提出「治痢不宜過用寒涼」之說,補充了當時部分醫家偏執苦寒之弊,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靈活性。其學說不僅適用於痢疾,對其他脾胃系疾病之治療亦有啟發意義。

丁國瑞之著作與理論,雖流傳未廣,然其務實之臨床風格與辨證思維,仍為中醫痢疾治療領域之重要參考,值得後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