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丁甘仁>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甘仁(1865-1926),名澤周,字甘仁,世稱丁甘仁先生,江蘇武進孟河人,近代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學術淵源深厚,早年師從圩塘馬文清習醫,後得孟河名醫馬培之(馬文植)親授,復與丁松溪(黃伯雄門人)交遊切磋,融會黃元御、葉天士諸家之長,遂成一代宗師。

學術淵源與臨床特色

丁氏醫術根柢《內經》、《傷寒論》,兼採溫病學說,主張「寒溫並用,內外兼治」。其辨治外感熱病獨具匠心:

  1. 傷寒與溫病融通:宗仲景六經辨證,兼取吳鞠通衛氣營血理論,針對江南濕熱地域特點,創「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法,尤擅治爛喉痧(猩紅熱),以《喉痧證治概要》系統提出「初起宜汗、中期宜清、末期宜養」的治療綱領。
  2. 外科內治思想:強調「癰疽皆由氣血壅滯」,治外癥重內服湯藥,創「益氣托毒」法,常用黃芪、當歸配伍銀花、連翹,體現「扶正祛邪」理念。
  3. 脾胃調治核心:臨證注重調理中焦,善用六君子湯加減化裁,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尤重「醒脾化濕」與「甘淡養胃」之法的辨證運用。

臨床成就與醫案特色

丁氏診治危重症見解獨到:

  • 爛喉痧救治:首創「三階段論治」:初期用麻杏石甘湯合犀角地黃湯透邪解毒;極期以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清營涼血;恢復期選用竹葉石膏湯養陰清餘熱。
  • 疑難雜症辨治:醫案中常見「寒熱並用」之方,如附子配黃連治寒熱錯雜痢,彰顯「陰陽互求」的辨證思維。
  • 脈診精要:特別重視「右脈候氣、左脈候血」,臨證常據脈象變化調整攻補策略,如治濕溫病見「濡數脈」必佐藿香、佩蘭芳化醒脾。

教育貢獻與學術傳承

1916年與夏應堂、謝觀等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上海中醫藥大學前身),首開近代中醫院校教育先河。其教學特色:

  • 課程體系:設《內經》、《傷寒》、《金匱》為必修,兼授溫病、外科,強調「經典與臨床並重」。
  • 傳承脈絡:培養秦伯未(擅內科雜病)、章次公(提倡「雙重診斷」)、程門雪(精於經方)、黃文東(脾胃病專家)等名家,形成「丁派」學術體系。

著作與學術影響

現存《孟河丁甘仁醫案》八卷,收錄內外婦兒諸科驗案,充分展現其「方證相應、藥隨症變」的臨證風格。另《喉痧證治概要》被列為近代喉科重要文獻,系統論述「喉痧變證」的救逆法,如熱毒內陷心包者急用神犀丹,至今仍具指導價值。

丁氏學術上承孟河馬培之、費伯雄,下啟海派中醫,其「寒溫一統」、「內外同治」的學術思想,對近代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影響深遠,被譽為「孟河學派中興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