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丁福保>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福保(1874-1952年),字仲祜,號疇隱居士,又號濟陽破衲,江蘇無錫人,為近代著名醫學教育家、中西醫匯通先驅。其學術生涯橫跨中醫、西醫、佛學及文字學等領域,尤以推動中西醫學交流與醫學典籍編譯著稱。

醫學教育背景與學術淵源

丁氏早年就讀江陰南菁書院,奠定傳統學術根基,後入東吳大學及東文學堂研習醫學與日文。師從晚清翻譯家趙元益(字靜涵),趙氏曾參與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西醫著作譯介,此淵源使丁福保兼具中醫理論素養與西醫視野。1903年通過兩江總督醫科考試,獲公費赴日考察醫學,系統接觸日本明治維新後吸收的德系醫學體系。

中西醫匯通實踐

歸國後,丁氏活躍於上海醫界,創辦多項開創性事業:

  1. 出版傳播:設立醫學書局,大量刊行《生理學粹》、《內科學綱要》等譯自日文的西醫著作,並編撰《丁氏醫學叢書》,涵蓋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醫學及內外婦兒臨床科目。
  2. 機構創設:先後開辦醫院與療養院,實踐中西醫結合診療;1910年發起「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刊《中西醫學報》,為早期倡導「中體西用」的醫學期刊。
  3. 學術立場:主張「以中醫為體,西醫為用」,嘗試將中醫臟腑理論與西醫解剖生理學相互參證,如《中西醫方會通》中比較陰陽五行與細胞代謝理論。

中醫研究與佛醫交融

丁氏雖積極引介西醫,然其中醫造詣深厚:

  • 重視經典考據,校注多部醫籍,對《黃帝內經》氣血理論與日本漢方醫學比較研究頗深。
  • 受佛學影響,探討禪定調息與中醫「神」概念的關聯,所編《佛學大辭典》收錄「醫方明」(古印度醫學)條目,展現跨文化醫學視野。

工具書編纂貢獻

其文獻學成就惠及醫史研究:

  • 《說文解字詁林》匯集歷代《說文》註解,為考證中醫古籍字義提供重要依據。
  • 《古錢大辭典》收錄藥鏟、醫官印等醫療文物,具醫史資料價值。

丁福保畢生著述逾200種,譯著占半數以上,透過日文轉譯德奧醫學文獻,精準引入「神經反射」、「內分泌」等概念,為民國時期西醫術語規範化奠定基礎。其學術路徑體現晚清民初知識分子在傳統醫學現代化進程中的典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