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丁琮>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琮(1738-?),字瑤宗,號石渠,清代醫家。自幼習儒,後轉攻醫術,尤精傷寒之學。其學術重心在於《傷寒論》之研究,認為傷寒證候變化繁複,臨床極易誤治,故致力於歷代傷寒註解之彙整與考訂,並結合個人臨床心得,撰成《張仲景傷寒論一得篇》十卷。

學術特色與貢獻

  1. 傷寒註解之比較與參訂
    丁琮廣泛蒐集歷代醫家對《傷寒論》之註釋,加以對比分析,尤其注重辨證與治法之異同。其註解不僅闡釋原文,更針對條文之臨床應用提出見解,強調「因證施治」之靈活性。
  2. 經方加減與修訂
    書中對仲景原方多有調整,或增減藥味,或變更劑量,以適應不同證型。例如,針對太陽病表虛證,可能於桂枝湯中佐入黃耆以益氣固表;對陽明腑實證,則可能依病情輕重調整承氣湯之配伍。此類加減體現其「辨證論治」之核心思想。
  3. 針灸內容之發揮
    丁琮對《傷寒論》中涉及針灸之條文進行擴充,結合針藥並用之原則,補充穴位選取與刺灸手法。例如,針對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之證,除用四逆湯溫陽外,另提出灸關元、氣海以回陽固脫,顯示其對針灸療法之重視。

著作與影響

《張仲景傷寒論一得篇》為丁琮畢生研究之結晶,書中融合理論與臨床實證,對傷寒學派之發展具有一定影響。惜因未刊刻流傳,僅以抄本存世,然其學術觀點仍可透過後世醫家之引述略窺一二。丁琮之註解風格務實,注重實用性,堪稱清代傷寒註家中之佼佼者。

歷史定位

丁琮承襲仲景學說,並融入時代醫家之見解,其著作反映清代傷寒研究之細緻化趨勢。雖名氣不及柯琴、尤怡等大家,然其對證治規律之探討與方劑靈活化裁,仍為中醫傷寒學之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