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丁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瘡

丁瘡,又稱疔瘡,為中醫外科常見之疾,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其名源於瘡形堅硬,根深如釘,狀若釘狀,故而得名。此症多因火毒熾盛,或氣血壅滯,結聚肌膚所致,其發病急驟,變化迅速,甚者可內攻臟腑,屬中醫「瘡瘍」範疇。

病因病機

丁瘡之成,主因熱毒蘊結,或由外感風熱火毒,或因內傷七情,飲食不節,致臟腑積熱,毒邪外發。其病位多在肌膚腠理,然毒盛者可深竄經絡,內犯心包,古稱「疔毒走黃」,乃危候也。《醫宗金鑒》云:「疔瘡皆由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可見其病機關鍵在於毒、火、瘀三者相搏。

臨床特徵

丁瘡初起,患處多現粟米狀膿頭,或癢或痛,四周堅硬而赤腫,頂端色黑,形小根深。隨病情發展,可伴發熱、惡寒、煩渴等全身症狀。若毒邪熾盛,瘡頂陷黑無膿,腫勢擴散,則為疔毒走黃之兆,屬險證。

分類與辨證

歷代醫家依其發病部位及形態,細分多類:

  1. 顏面疔瘡:生於頭面,如「人中疔」、「鎖口疔」,因經絡密布,易毒邪內攻。
  2. 手足疔瘡:見於四肢末端,如「蛇頭疔」、「紅絲疔」,多因外傷染毒。
  3. 爛疔:瘡面腐潰迅速,伴穢臭膿血,屬濕熱火毒熾盛。

辨證須分虛實:實證者腫痛劇烈,膿稠色黃;虛證則瘡色晦暗,膿稀難斂。

治法與用藥

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輔以活血透膿

  • 內治
    • 初起宜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以瀉火解毒。
    • 成膿期加透膿散托毒外出。
    • 若見走黃,急投犀角地黃湯安宮牛黃丸清營涼血。
  • 外治
    • 初起可敷金黃散玉露散以箍毒消腫。
    • 膿成則切開引流,忌早擠壓,防毒邪擴散。

丁瘡之辨治,貴在察其傳變,早截毒勢,方不致貽誤病情。歷代醫籍如《外科正宗》、《瘍醫大全》皆詳載其法,足見古人對此症之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