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丁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瞖
病證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三。「瞖」同「翳」,為中醫眼科術語,泛指眼目所生之障蔽物,影響視物清晰。丁瞖特指形狀如釘之翳膜,屬外障眼病範疇,其名源於病變形態堅硬似釘,深入黑睛(角膜),故又稱「釘翳」。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丁瞖多因風熱毒邪外襲,或肝膽火熾上攻於目,致氣血壅滯,灼傷黑睛;亦可因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或外傷後邪毒乘虛內侵,腐蝕睛珠而成。其病位在黑睛,與肝、膽經絡關係密切,蓋「肝開竅於目」,肝經風熱或火毒上炎,易發為目疾。
臨床表現
丁瞖初起,可見黑睛表面生微小灰白顆粒,漸次凸起,根腳深陷如釘,周圍紅赤纏繞。患者自覺眼痛羞明,流淚難睜,視物昏矇;若拖延失治,翳膜可向深層侵蝕,甚至穿透睛珠,致盲。古醫籍描述其「翳如丁蓋,堅硬難消」,提示病情頑固。
古籍考證
《太平聖惠方》載:「丁瞖黑睛上生,狀如釘頭,色白而堅」,並列方藥以清肝瀉火、退翳明目。《銀海精微》進一步區分「釘翳根深,須分虛實」,實者多伴頭痛口苦,脈弦數;虛者常見眼內乾澀,舌紅少津,治法各異。
治療原則
- 祛邪退翳:風熱盛者,用蟬蛻、木賊草、穀精草等疏風清熱;肝火熾盛者,投龍膽瀉肝湯加減。
- 活血消滯:若赤脈貫睛,配伍當歸尾、紅花以散瘀通絡。
- 滋陰降火:虛火上炎者,選知柏地黃丸滋腎陰、瀉相火。
外治法則以清熱解毒眼藥點目,或配合針刺攢竹、睛明等穴。
丁瞖為古代眼科重症,其論治體現中醫「辨翳形色,分經論治」之特色,結合局部病變與全身證候,標本兼顧。歷代醫家對其形態、病機及療法的記載,豐富了外障眼病的理論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