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丁雄飛>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雄飛

丁雄飛,字菡生,明代著名醫家,江浦(今屬江蘇)人。出身世醫之家,其父丁明登亦為當時知名醫者,家學淵源深厚。丁雄飛承襲家傳醫術,並融會貫通,於臨證與理論皆有獨到見解,尤擅長辨證論治,對中醫診療體系有系統性整理與發揮。

學術貢獻

丁雄飛所著《行醫八事圖》,為其代表性著作,系統歸納中醫診療之核心流程,分為八項要務:

  1. 審風土:注重地域環境對人體之影響,強調「因地制宜」,如南方濕熱、北方燥寒,用藥須考量風土差異。
  2. 按時令:遵循「因時制宜」原則,結合四時節氣變化調整治法,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3. 望形色:透過觀察患者神色、形體、舌苔等外在表現,判斷氣血盛衰與病邪性質。
  4. 聞聲音:從語言、呼吸、咳嗽等聲音變化,辨別臟腑虛實,如聲低氣怯多屬虛證。
  5. 問情況:詳細詢問病史、症狀、起居飲食等,以釐清病因病機,體現「問診為工」之精神。
  6. 切脈理:重視脈診技巧,透過寸口脈象變化,分析氣血陰陽與病位深淺。
  7. 論治法:綜合四診資訊,確立治療法則,如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法運用。
  8. 訂藥物:根據治法選方用藥,注重君臣佐使配伍,並考量藥物性味歸經。

此八事環環相扣,完整涵蓋中醫「辨證—論治」過程,且丁雄飛於臨證時,必記錄患者姓名與居所,形成早期結構化病案,兼具學術與實用價值。

臨床特色

丁雄飛承襲家學,強調「辨證精細,用藥靈活」,善於結合理論與實踐。其診療注重整體觀,認為人體與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故治病須兼顧內外因素。此外,他對脈學與藥物配伍有深入研究,常根據患者體質調整劑量,體現「個體化治療」思想。

歷史評價

丁雄飛之《行醫八事圖》不僅反映明代中醫診療的系統化發展,更為後世醫家提供清晰之臨床思維框架。其將風土時令納入辨證範疇,深化了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對溫病學派與地域醫學亦有一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