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臂巨陰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臂巨陰脈

臂巨陰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屬十一脈體系,後世歸類為「手太陰肺經」的前身。此脈循行與病候記載見於馬王堆出土醫書《陰陽十一脈灸經》,為研究經絡理論演變的重要文獻依據。


一、經脈循行

據《陰陽十一脈灸經》所述,臂巨陰脈的循行路徑如下:

  1. 起始:始於手掌中央。
  2. 上行:沿前臂內側(陰面),行於尺骨與橈骨之間,緊貼尺骨下緣,經筋腱上方。
  3. 入胸:繼續上行至臂部內側,最終進入心中。

此描述與《靈樞·經脈》中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循臂內上骨下廉」的記載相呼應,但臂巨陰脈更強調與心的直接聯繫,反映早期經脈理論中「脈主所生病」與內臟關聯的樸素認知。


二、病候與主治

臂巨陰脈的病理表現分為「是動病」與「所產病」兩類,體現早期經脈理論對「經氣異常」與「經脈所主病症」的區分:

1. 是動病(經氣異常)

  • 心區症狀:心胸劇烈跳動伴疼痛(心彭彭如痛)。
  • 局部症狀:缺盆(鎖骨上窩)疼痛,嚴重時雙手交叉顫抖(交兩手而戰)。
  • 診斷特徵:此類症狀被歸為「臂厥」,即經氣逆亂導致上肢厥冷、麻木或功能障礙。

2. 所產病(經脈主治病症)

  • 胸腹部疾患:胸痛、脘(胃脘)痛、心痛。
  • 肢體症狀:四肢末端疼痛。
  • 積聚病變:瘕(氣血瘀滯形成的結塊)。

此病候群與後世手太陰肺經「肺脹滿、缺盆中痛」及「心主血脈」功能相關,顯示早期醫學對心肺氣血關係的觀察。


三、理論演變與學術價值

  1. 經脈歸屬的發展

    • 臂巨陰脈後世被整合為手太陰肺經,但初始循行強調「入心中」,可能反映「肺朝百脈」與「心主血脈」的關聯。
    • 《黃帝內經》將心肺功能明確分工,手太陰肺經主「肺系」疾病,而心症歸於手少陰心經,體現理論系統化過程。
  2. 臨床意義

    • 臂巨陰脈病候中的「臂厥」概念,影響後世對經氣逆亂(如「六經厥」)的辨證。
    • 「四末痛」與肺主氣、朝百脈的功能相合,為「治痿獨取陽明」及肢端病症從肺論治提供早期依據。

四、現代研究與應用

現代學者通過出土醫書與傳世文獻對比,認為臂巨陰脈的記載反映經絡理論從「十一脈」向「十二正經」過渡的痕跡。其「入心中」的循行特點,亦為探討「肺心相關」的針灸配穴(如太淵、內關配伍)提供歷史脈絡。

此脈雖不再獨立存在於後世經絡體系,但其病候描述仍可作為理解手太陰肺經「主氣、司呼吸」與「調節血脈」雙重功能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