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丁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丁疽

丁疽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見於《劉涓子鬼遺方》卷一。其名有二義:一泛指形似「丁」狀之疽證,二為「肩疽」之別稱。以下分述之。

一、形似丁狀之疽

此類丁疽特指瘡形細長如釘,根深而堅,屬疽證之一。中醫認為,疽多因氣血虛弱,外感邪毒,或七情內傷,致使經絡壅滯,血肉腐敗而成。其特徵為:

  • 形狀:初起如粟米,漸腫硬如釘,頂端色黯,根盤緊束。
  • 病機:多與火毒熾盛、氣血瘀阻相關,或因陰虛內熱,毒邪深竄所致。
  • 辨證:若紅腫熱痛明顯者,屬陽證,為實熱;若瘡色晦暗、腫勢緩慢者,屬陰證,多兼氣血兩虛或寒凝。

二、肩疽之別稱

丁疽亦指「肩疽」,即發於肩部之疽證。肩疽多因風熱或濕熱之邪侵襲肩部經絡,或局部氣血運行不暢,鬱而化毒所致。其特點如下:

  • 部位:生於肩端或肩胛處,常見於「肩井穴」周圍。
  • 症狀:初期局部腫脹隱痛,漸至皮色紫黯,潰後膿液稠黃或夾血水,若久不斂口,可耗傷氣血。
  • 治療:歷代醫家重視內外兼治,內服方如「仙方活命飲」加減以清熱解毒,外治則以箍毒消腫為要,如「金黃散」調敷。

古籍考據

《劉涓子鬼遺方》將丁疽歸為「癰疽」範疇,後世如《外科正宗》進一步區分其陰陽屬性,強調「辨形色、察脈象」為治疽關鍵。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載,肩疽若潰後流膿稀薄、新肉不生,當補托脾胃,佐以溫通。

丁疽之辨證,須結合局部形色、全身症狀及脈象,以明虛實寒熱,方不致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