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跌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跌僕

跌僕為中醫古籍常見病證名詞,指因失足或外力衝擊而導致的突然摔倒、傾倒之狀。《素問·經脈別論》言:「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唐代王冰註解:「跌,謂足跌;僕,謂身倒也。」明確指出「跌」為足部失穩,「僕」為軀幹傾倒,二者合稱形容跌倒之整體狀態。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跌僕之成因與內外因素相關:

  1. 外因:多見於外力碰撞、地面不平、濕滑,或行進間驟然失衡,如《醫宗金鑑》提及「跌撲閃挫」屬外力傷及經絡氣血。
  2. 內因:與臟腑氣血失調相關,如肝腎不足者筋骨失養,易致步履不穩;或氣虛血弱,清陽不升,頭目失榮而突發暈僕。

病理影響
跌僕不僅造成皮肉損傷,更可能引發深層經絡阻滯、氣血逆亂。《正骨心法要旨》指出,跌僕後「血離經脈,瘀滯成腫」,說明外傷易致瘀血內停。此外,《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到「有所墮墜,惡血留內」,強調跌僕可能內傷臟腑,尤以肝主筋、腎主骨,最易受累。

證候表現
臨床常見以下證型:

  • 氣滯血瘀:局部腫痛青紫,活動受限,舌暗紅或有瘀斑。
  • 筋骨損傷:關節錯位、骨折,或《傷科補要》所述「骨斷筋弛」之象。
  • 內傷氣逆:若跌僕震盪頭部,可現眩暈嘔惡,甚則神昏,屬「巔頂瘀阻」之候。

古籍論述拓展
《張氏醫通》進一步區分:「跌者從高而下,僕者猝然傾倒」,說明跌僕有主動與被動之別。清代《雜病源流犀燭》則將跌僕歸入「諸傷門」,強調其與七情、勞倦相兼為病,如「鬱怒傷肝,復因跌僕而脅痛增劇」。

綜觀之,跌僕於中醫理論中既是獨立病證,亦常為他病誘因,需結合四診辨析內外傷損,以調氣血、通經絡為治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