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臂骱落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臂骱落出

臂骱落出,又稱「肘關節脫臼」,屬中醫傷科常見病證之一,首載於清代《傷科大成》。此症多因外力所傷,如跌撲、扭挫或牽拉過度,導致肘部骱臼(關節)脫離原位,筋骨錯位,氣血瘀滯,發為腫痛、活動受限等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臂骱落出主要與外力損傷相關。肘關節為手三陰、手三陽經脈所過之處,若驟受暴力,如跌墜時手掌撐地,或手臂遭強力牽拉,可致「骨錯縫、筋出槽」,關節脫離正常位置。此際,局部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停聚,故見腫脹疼痛;若未能及時復位,日久恐致關節僵硬,甚至氣血虧虛,影響功能。

臨床表現

患者多見肘部明顯畸形,如鷹嘴突異常隆起或凹陷,前臂可能縮短或旋轉異常。患處劇痛拒按,活動完全受限,周圍筋肉攣急,並伴隨瘀斑腫脹。若傷及鄰近經脈,或可出現手部麻木,此為氣血阻滯、經絡不通之象。

中醫辨治要點

傳統傷科治療臂骱落出,首重手法復位,稱「上骱」或「接骨」。需由醫者依脫臼方向施以牽引、端提等手法,使骨歸原位,再以杉木皮或竹片固定,輔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藥外敷內服。

用藥方面,早期宜選活血散瘀之劑,如《正體類要》之「復元活血湯」;後期腫消痛減,則改用補肝腎、強筋骨方藥,如「壯筋養血湯」。另可配合針灸,取曲池、手三里等穴,以通經活絡,助氣血運行。

此症屬急症,須及時處置,以免遷延成慢性筋傷或關節不穩。古籍強調「機不可失」,即脫臼後愈早復位,預後愈佳,亦符合「骨正筋柔」的中醫傷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