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跌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跌蹶

跌蹶,出自《金匱要略淺註》,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證名,其病機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此證多因足部經脈受阻,氣血不暢,導致下肢活動不利,甚則步履艱難,與「趺蹶」一詞互通,皆指足踝以下氣血凝滯之病候。

病因病機

  1. 經絡阻滯:足三陽經(胃經、膽經、膀胱經)或足三陰經(脾經、肝經、腎經)氣血運行不暢,尤以陽明經為要。《金匱要略》提及「趺蹶……刺腨腸入二寸」,即指小腿後側(太陽經所過)氣血壅滯,可致足部功能失常。
  2. 外傷勞損:跌撲損傷或長期勞累,致使局部氣血瘀阻,經脈失養,發為跌蹶。
  3. 寒濕侵襲:寒主收引,濕性黏滯,二者客於經絡,可致筋脈拘急,活動受限。

臨床表現

  • 足踝或小腿部僵硬、疼痛,屈伸不利。
  • 步履蹣跚,甚則難以提足,行動時需拖曳而行。
  • 局部或見腫脹,觸之或有壓痛,舌質暗、脈沉澀,提示氣血瘀滯之象。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跌蹶,首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具體可分內治與外治:

  1. 內治法
    • 氣滯血瘀: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以活血通絡;若兼寒濕,佐以獨活寄生湯溫經散寒。
    • 陽明經氣不暢:循《金匱》之理,可重用葛根升提陽明之氣,配合牛膝引血下行。
  2. 外治法
    • 針刺:取穴以足三里、承山、崑崙等為主,配合阿是穴,以通調局部氣血。
    • 推拿:以揉、按、㨰法舒筋活絡,重點松解小腿後側肌群。

古籍考證

《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治》提及:「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意指此證患者前行尚可,後退困難,與足太陽經筋拘急相關,故仲景主張刺腨腸(即小腿肚)以通陽解結。後世醫家如陳修園於《金匱要略淺註》中進一步闡釋,強調「跌蹶」與經脈氣血逆亂之關聯。

綜言之,跌蹶一證,根於經絡氣血失和,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結合針藥並施,以復其機轉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