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跌打損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跌打損傷

病證名,泛指因外力作用導致的身體損傷,屬中醫外傷疾病範疇。亦稱「諸傷」、「攧撲損傷」(見《醫宗金鑿》卷九十)或「打撲傷損」。此類損傷多由刀槍利器、跌仆墜落、毆打碰撞、閃挫擠壓、刺割擦劃,或運動過度等外力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
損傷部位常見疼痛、腫脹、瘀血、筋絡受損,甚或皮膚破損出血。若傷勢嚴重,可伴隨骨折、關節脫臼,或內臟氣血震盪等內傷證候。中醫認為,此類損傷易致局部氣滯血瘀,經絡阻塞,進而影響氣血運行與筋骨功能。

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提及「氣傷痛,形傷腫」,指出外力衝擊易使氣機紊亂,血脈不暢。清代《醫宗金鑿》進一步闡述,跌打損傷多屬「血瘀作痛」,強調瘀血內停為核心病機。此外,肝主筋、腎主骨,若肝腎虧虛者,筋骨失養,更易因外力而受損。

治療原則
以「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舒筋續骨」為主,依證候輕重選方用藥:

  1. 初期(氣滯血瘀明顯):宜用「七厘散」、「復元活血湯」等方劑,以破瘀消腫。
  2. 中期(腫痛減輕,筋骨未復):可服「壯筋養血湯」、「正骨紫金丹」,助筋絡修復。
  3. 後期(氣血虧虛或肝腎不足):選用「補筋丸」、「六味地黃丸」加減,強筋壯骨。

外治手法

  • 若見骨折、脫臼,須以手法整復,並配合夾板固定。
  • 皮膚破損者,可參照「金瘡」治法,外敷生肌玉紅膏等以斂瘡生肌。
  • 針灸常用阿是穴或鄰近經穴,配合刺絡拔罐,以疏通瘀阻。

補充說明
傳統中醫亦重視「導引按蹻」(如五禽戲),協助損傷後期氣血調和與功能恢復。另可結合藥酒外搽或薰洗(如海桐皮湯),以溫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