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掉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掉振
「掉振」為中醫典籍中描述肢體異常顫動的專有名詞,與「掉」同義,指肢體不自主搖晃、震顫的症狀,屬「風象」範疇。《素問·五常政大論》提及:「陽明司天……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此段揭示掉振與外感六淫(尤以風邪)及內傷肝風密切相關,多見於陽明司天之氣失常時,患者除顫動外,常伴隨筋脈失養、肢體痿弱難立等表現。
中醫病機與辨證
- 肝風內動:
中醫認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至真要大論》),掉振多因肝陰不足、肝陽化風,或熱極生風所致。肝主筋,風動則筋脈失濡,表現為肢體震顫、頭搖等。 - 陽明經氣失常:
陽明司天時,燥金之氣過盛,剋伐肝木,導致筋脈失調。《靈樞·經脈》指出陽明經「主潤宗筋」,若經氣逆亂,可引發掉振兼見鼓栗(寒戰)、筋痿(肌肉萎弱)等症。 - 氣血兩虛:
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虛則筋脈失養,亦可致肢體顫動,多見於久病體弱者,伴面色蒼白、乏力等。
相關典籍延伸
- 《張氏醫通》論顫證:「此症多由風火相煽,痰濕壅滯經絡。」指出痰濕阻絡可加重掉振。
- 《證治準繩》進一步區分:「顫振者,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強調肝腎虧虛為本,風痰為標。
臨床關聯症狀
掉振常與「瘛瘲」(抽搐)、「眩暈」並見,若兼見高熱、神昏,多屬熱極生風;若伴腰膝酸軟、耳鳴,則責之肝腎陰虛。古籍中「掉」與「振」分述時,「掉」偏指肢體擺動,「振」則強調細微顫動,二者合稱則涵蓋幅度不一的震顫表現。
此症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實者多因風、火、痰,虛者常緣氣、血、陰精不足,治法各異,然總以調和肝腎、熄風通絡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