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掉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掉眩

掉眩為中醫證名,指頭部搖動、肢體震顫,並伴隨頭暈目眩之症狀。此證多因風邪侵擾或肝臟功能失調所致,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後世亦稱「眩掉」。《素問·玄機原病式》進一步闡釋:「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意指「掉」為肢體或頭部不自主搖動,「眩」則為頭目昏花、視物旋轉之感。

病因病機

  1. 風邪內動

    • 外風侵襲,或內風妄動,皆可導致掉眩。內風多與肝相關,如肝陽化風、熱極生風,或陰虛風動,致使筋脈失養而震顫。
    •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出此證與肝風內動關係密切。
  2. 肝病所致

    • 肝主筋,藏血,若肝血不足或肝陰虧虛,筋脈失於濡養,則見肢體震顫;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則擾動清竅而發眩暈。
    • 肝風內動時,輕者頭搖手顫,重者可出現肢體強直、抽搐。
  3. 痰濕或瘀血阻絡

    • 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可引發眩暈;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加重震顫症狀。

相關證候辨析

  • 顫振:以肢體震顫為主,多因肝腎陰虛或氣血兩虛所致,與掉眩之風動表現相似,但顫振未必伴隨眩暈。
  • 眩暈:以頭暈目眩為主症,未必兼見肢體搖動,病因可涵蓋風、火、痰、虛等多種因素。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掉眩,首重辨證論治:

  • 平肝熄風:適用於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者,常用天麻鈎藤飲或鎮肝熄風湯。
  • 養血柔筋:針對肝血不足,選用四物湯加減,配合熄風藥物。
  • 化痰通絡:若因痰濕阻滯,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以化痰熄風。
  • 滋補肝腎:肝腎陰虛者,以杞菊地黃丸或大定風珠滋陰潛陽。

此證臨床須細審病機,結合四診合參,區分外風、內風及虛實夾雜之不同,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