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掉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掉瘛
病證名,指肢體震顫搖動(掉)與筋脈拘急抽搐(瘛)並見之症,屬中醫「風病」範疇,多與肝系病變相關。此名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描述外感風邪或內風妄動時,頭痛沉重伴隨明顯肢體顫動、筋脈攣急之象。
病因病機
- 外風引動:六淫之風邪侵襲經絡,風性主動,擾動筋脈,致經氣不利,發為掉瘛。
- 肝風內動:肝主筋,藏血,若陰血虧虛、陽亢化風,或熱極生風,皆可致筋脈失養而見掉瘛。如《臨證指南醫案》云:「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
- 痰熱動風:痰濁內蘊,鬱久化熱,熱極生風,風痰上擾,阻滯經絡,亦可引發此症。
臨床表現
- 掉(振掉):肢體不自主震顫、搖擺,輕者僅見手指微顫,重者全身抖動。
- 瘛(筋急):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甚則角弓反張,如《張氏醫通》所述:「瘛者,筋脈拘急也。」
- 常伴頭暈目眩、面赤煩躁、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數等風火痰熱之象。
辨證分型
- 肝陽化風:掉瘛伴頭痛耳鳴、面紅口苦,脈弦硬有力,治宜鎮肝熄風,方用天麻鉤藤飲或鎮肝熄風湯。
- 熱極生風:高熱神昏、抽搐劇烈,舌絳苔焦,常見於溫病,治宜涼肝熄風,方用羚角鉤藤湯。
- 陰虛風動:顫抖緩慢、手足蠕動,舌乾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熄風,方用大定風珠。
- 風痰阻絡:掉瘛兼胸悶痰多、舌苔厚膩,治宜化痰熄風,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古籍論述
- 《黃帝內經》強調「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揭示掉瘛與肝的密切關係。
- 《醫學綱目》指出:「瘛者,筋脈收引;掉者,肢節動搖。」進一步區分兩者特徵。
此症常見於現代醫學之帕金森病、癲癇、高熱驚厥等疾病,然中醫辨證首重風、火、痰、虛之機轉,治法迥異於西醫,需四診合參以明病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