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息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息箴探微——中醫養心與氣機調和之道

調息箴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所撰之養生短論,融合儒家靜坐法與中醫調息理論,旨在透過呼吸調節以安定心神。其核心思想契合中醫「氣為血帥」「心主神明」之論,透過氣息勻長以達「形神合一」之境。以下分述其要義與中醫理論之關聯:

一、調息與心神安定

朱熹指出:「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噓氣常長,吸氣常短。」此現象與中醫「七情內傷」理論相呼應。《黃帝內經》云:「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情緒波動易致氣機紊亂,表現為呼吸淺促。反之,透過「鼻數停勻」調息,能使氣血歸於平和,符合《素問》「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養生原則。

二、「觀白」與氣功導引

文中「鼻端有白,我其觀之」所述「觀白」之法,屬儒家靜坐術,亦與中醫「存想」療法相通。中醫認為,專注於特定部位(如鼻端)可引導氣血聚於任脈,調和肺氣(主呼吸)與心氣(主神明)。「竄與猗猗」則形容氣息綿長柔順,暗合《莊子》「真人之息以踵」之深層呼吸理念。

三、呼吸節律與陰陽開闔

「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已而吸,如百蟲蟄」以自然意象喻呼吸節奏:

  • 噓氣(呼出)如魚游春水,對應中醫「陽氣宣發」之態,疏泄鬱滯之氣;
  • 吸氣(吸入)似蟲蟄冬藏,契合「陰氣收斂」之理,納氣歸元。
    此動靜相兼之法,體現《內經》「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之氣化規律,亦與太極拳「開合呼吸」異曲同工。

四、氤氳開闔與氣機妙用

末句「氤氳開闔,其妙無窮」揭示呼吸調息之至高境界。「氤氳」指天地陰陽二氣交感,於人體則為宗氣(積於胸中)與原氣(藏於丹田)之交融。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調息能促進肺腎金水相生,使氣血周流無礙,如《難經》所言:「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結語
調息箴雖簡,然其理貫通儒醫,以呼吸為媒介,調身、息、心三者。中醫視之為「治未病」之術,透過日常調息涵養正氣,實為「上工守神」之體現。後世氣功如「六字訣」「胎息法」皆可與此互參,共探傳統養生之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