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息
調息,又稱「調氣」,為中醫與氣功修習中的重要術語,屬氣功基礎功夫「調身、調息、調心」三調之一。其核心在於通過調整呼吸的節奏與深淺,使氣息趨於自然平和,進而輔助心神入靜,達到養生與調和氣血之效。
調息的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呼吸與人體「氣機」的運行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提及「肺主氣,司呼吸」,肺氣宣發肅降的功能,直接影響全身氣血的流通。調息即是通過有意識地調節呼吸,間接調動體內「宗氣」(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之氣結合而成),以促進經絡氣血暢通,平衡陰陽。
調息的具體方法
- 自然依息:
調息並非強制控制呼吸,而是順應呼吸的自然節律,逐步使其細、長、勻、緩。如明代醫家張景岳所述:「調息者,微微斂身,使氣和緩。」初學者可以鼻吸鼻呼,注意力集中於氣息出入的綿長感,避免刻意憋氣或用力。 - 深長綿密:
進階練習時,呼吸逐漸趨於深緩,所謂「吐惟細細,納惟綿綿」,使每次呼吸的時間延長,頻率降低。此狀態下,人體耗氧量減少,交感神經活動減弱,有助於降低心神躁動,達到《莊子》所言「真人之息以踵」的境界(比喻呼吸深長至足跟)。 - 與意念結合:
部分流派會配合意念導引,如吸氣時想像清氣灌注丹田,呼氣時濁氣排出體外。此類方法需在氣息穩定後自然進行,避免過度執著而反致緊張。
調息的應用與功效
- 養生防病:長期練習可增強肺氣,改善氣虛體質,對慢性疲勞、失眠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
- 輔助靜心:通過呼吸的規律性,抑制雜念,為後續冥想或氣功修煉奠定基礎。
- 調和臟腑:中醫五行理論中,呼吸與肺、腎相關(肺主呼、腎主納),調息能間接強化腎氣,改善呼吸短促、腰膝無力等問題。
古籍文獻中的記載
《玄膚論》強調:「調息者,自然依息之謂,非逐於息之謂。」指出調息需契合自然之道,而非強求。《類經》亦載:「善攝生者,必明調氣之方。」進一步闡明呼吸調節在傳統養生學中的地位。
調息作為中醫調理與氣功修煉的基礎,其精髓在於「以息調心,以心馭氣」,通過呼吸這一橋樑,逐步實現身心的整體和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