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臂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臂間穴
臂間穴為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唐代《千金要方》,記載其用於治療疔腫,並強調「男左女右」的取穴原則,臨床效果顯著。後世醫家如《類經圖翼》將其列為經外穴,命名為「手掌後臂間穴」,而近代《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等典籍則簡化為「臂間」。
定位與解剖
臂間穴位於前臂掌側,掌後橫紋正中直上五橫指(約當腕橫紋上5寸),處於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此區域屬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徑,深層分布有正中神經及伴行血管,針刺時需避開重要神經與血管。
功能與主治
中醫認為,臂間穴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之效,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 疔瘡腫毒:古籍特別強調其治療疔腫的療效,可通過灸法或針刺引邪外出。
- 前臂疼痛:緩解氣血瘀滯所致的手臂痠麻、屈伸不利。
- 心胸煩熱:因穴位鄰近心包經,可調節心火上炎引發的煩躁不安。
操作技法
- 針刺:直刺0.5~1寸,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
- 灸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溫和灸5~10分鐘,適用於寒性癰腫或氣血虛弱證。
理論依據
臂間穴雖未歸入正經,但位於心包經旁,與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同屬調節心胸氣機的要區。其療效可能通過刺激深部神經,調節局部氣血,並影響心包經的絡屬功能,達到清熱、鎮痛的效果。
此穴體現中醫「以痛為腧」的取穴思想,臨床可結合辨證配合其他穴位使用,如配郄門穴增強活血作用,或配曲池穴加強清熱效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