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身
調身為氣功修煉之基礎功夫,與調息、調心並列為「三調」,旨在通過調整身體姿態與放鬆肢體,促進氣血運行,減輕元神負擔,為後續功法修煉奠定基礎。
調身之核心概念
中醫認為,人體氣血循經絡運行,若身形不正或肢體緊繃,易導致經絡阻滯、氣機不暢,進而影響臟腑功能。調身透過有意識地調整姿勢與放鬆肌肉,使形體符合自然狀態,達到「形正氣順」之效。其要點包含:
- 形體中正:保持頭正、頸直、肩鬆、腰挺,使脊柱自然舒展,符合「虛領頂勁,含胸拔背」之原則,以利督脈與任脈氣血流通。
- 關節鬆活:強調四肢關節鬆而不懈,避免僵直或過度用力,尤其注重肩、肘、腕、胯、膝、踝等處的鬆弛,以減少氣血運行阻力。
- 重心穩固:無論坐、站、臥,皆需使重心落於丹田或下肢,符合「上虛下實」之養生法則,避免氣浮於上而導致頭暈、心悸等不適。
調身與中醫理論之關聯
- 經絡通暢:形體端正可減少經絡壓迫,尤其對督脈、膀胱經等陽經影響顯著,有助於陽氣升發與氣血輸布。
- 臟腑調和:中醫強調「五臟藏神」,形體鬆緊直接影響臟腑功能。例如,含胸過度可能壓迫心肺,而腰背挺直則能助益腎氣固攝。
- 氣機升降:調身配合呼吸(調息),可協調氣機升降出入。如站樁時「沉肩墜肘」,能引氣下沉,平衡上焦火熱與下焦虛寒。
調身之實踐方法
- 靜功調身:如站樁、打坐,注重姿勢穩定與持久,以「鬆、靜、自然」為要領,逐步達到「形神合一」。
- 動功調身:如太極拳、八段錦,透過緩慢連貫的動作,牽引經絡、活動關節,實現「以形導氣」。
- 日常調身:行住坐臥皆可應用,如「坐如鐘、站如松」,避免久坐傷脾或久視傷血,將養生融入生活。
調身不僅是氣功入門功夫,更是中醫養生「治未病」之體現,透過形體調整,從外而內影響氣血與神志,體現「形與神俱」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