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氣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氣法

調氣法為針灸治療中調節針感與經氣運行的關鍵手法,旨在通過特定操作促使「氣至病所」,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效。其理論根源於《內經》「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之說,後世醫家如《金針賦》進一步發展為系統技法,涵蓋基礎操作與複式手法兩大類別。

一、基礎調氣手法

  1. 撚轉法
    以拇指與食指持針,前後輕旋針體,角度宜小(通常小於180度),用於行氣或補瀉。如《針經指南》云:「撚者,一左一右,緩緩轉動。」
  2. 提插法
    將針體垂直上下提插,提針時輕緩(補法)、插針時稍速(瀉法),深淺依穴位特性調整,如肌肉豐厚處可深插。
  3. 呼吸配合法
    結合患者呼吸節律進針:吸氣時氣血入深,可順勢進針;呼氣時氣血趨表,適於退針。此法常見於補瀉手法中,如《素問·離合真邪論》提及「吸則內針,呼盡乃去」。
  4. 循按法
    以手指沿經絡走向輕柔按揉或叩擊,引導經氣向針刺部位聚集。《金針賦》強調「氣不至者,以手循攝」,尤適用於遠端取穴時。
  5. 爪切法
    進針前以指甲掐按穴位,既助定位,亦可激發局部經氣,減少進針痛感。

二、複式調氣手法

  1. 龍虎升騰法
    結合撚轉與提插,先緊按慢提(虎,屬瀉)九次,繼而緊提慢按(龍,屬補)六次,適用於氣機壅滯之實證。
  2. 納氣法
    針刺得氣後,將針尖朝向病所,配合患者吸氣時推針深入,呼氣時固定針位,使氣「納」入病變區域,多用於慢性痺症。
  3. 飛經走氣四法

    • 青龍擺尾:針刺得氣後,持針柄如搖船櫓般左右緩擺,推動氣行。
    • 白虎搖頭:進針後快速搖動針尾,形似鈴鐺,用於瀉實熱。
    • 蒼龜探穴:分三階段斜刺進針,模擬龜入土之勢,逐層搜尋氣感。
    • 赤鳳迎源:提插配合環狀撚轉,如鳳凰展翅,適用於氣血瘀阻。

理論依據

調氣法本於「通其經脈,調其氣血」原則,透過物理刺激激發經氣流動,並藉人體呼吸與經絡的互動(如《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而氣至,乃去之」),調整陰陽偏勝。其中複式手法更融合五行生剋(如龍虎法對應水火相濟),體現針灸「調動內氣」的核心思想。

此類技法須辨證施用,如撚轉幅度、提插頻率均需依患者體質與病性(寒熱虛實)調整,方能「通其經氣,復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