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理脾胃六要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理脾胃六要法詳解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中醫理論中佔據重要地位。《壽世秘典·調攝》所載「調理脾胃六要法」乃歷代醫家養生經驗之總結,今詳解如下:

寧少毋多

此要法強調飲食量宜節制,不可過飽。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運化功能有限,過量飲食易致食積,阻滯中焦氣機。七分飽為度,使胃氣有餘力運化水穀,不致因過勞而損傷脾陽。張仲景《金匱要略》云:「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正合此理。

寧饑毋飽

此法與前條相輔相成,主張保持適度飢餓感。脾胃屬土,喜燥惡濕,適度空腹可使脾胃氣機通暢,避免濕濁內停。《黃帝內經》言「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輕微飢餓能激發脾陽運化之力,過飽則易生痰濕,日久可致脾虛濕困之證。李東垣《脾胃論》特別強調「節飲食」以養脾胃真氣。

寧遲毋速

指進食宜緩慢細嚼,不可狼吞虎嚥。細嚼能助唾液分泌,唾液在中醫稱為「金津玉液」,有助初步消化。緩慢進食使脾胃有充分時間接受食糜,符合「脾主運化」的生理特性。《老老恆言》云:「食取補氣,不飢即已,飽生眾疾」,進食速度關係脾胃納運協調。

寧熱毋冷

脾胃喜暖惡寒,過食生冷易傷脾陽。溫熱食物能助陽氣溫煦,促進氣血運行,而寒涼之品則易凝滯氣機,導致寒濕內生。《醫方集解》指出:「冷食傷脾,熱食養胃」,但需注意「熱」指溫熱適度,非過燙傷陰。尤其素體脾陽不足者,更應遵循此道。

寧零毋頓

主張少食多餐,避免一頓過量。將一日所需食物分多次攝入,可減輕脾胃單次負擔,使運化功能持續穩定發揮。《飲膳正要》提出「飲食以時,飢飽得中」,分散進食符合脾胃「升清降濁」的節律特性,尤其適合脾胃虛弱及病後調養者。

寧軟毋硬

食物宜柔軟易化,避免堅硬難消。脾胃運化功能有限,質地柔軟食物易被腐熟轉化,而堅硬粗糙之品需消耗更多脾陽。《本草備要》強調「食宜軟而暖」,粥糜、羹湯等軟食最合脾胃特性,尤其對老人、小兒及脾胃虛弱者更為適宜。

此六法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中醫調理脾胃的核心原則,體現了「治未病」的養生思想,符合「脾為中央土,灌溉四旁」的整體觀念。歷代醫家臨證經驗表明,遵循此六法可保脾胃健運,氣血充足,為養生保健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