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疽

病名

  1. 定義與別稱
    調疽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疔瘡生於手部大指(拇指)處之病症,首見於明代《證治準繩·外科》卷三。其別稱包括「調癰」、「調豆」、「手疽」等。若疔瘡生於手指尖端,則與《瘍科心得集》所載「蛇頭疔」相似,兩者皆屬指端疔瘡範疇。
  2. 病因病機
    調疽多因外感火毒濕熱,或內傷情志鬱結,導致氣血壅滯、經絡阻塞而成。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循行於拇指,若熱毒蘊結於此,易發為癰疽。此外,局部外傷染毒,或過食辛辣厚味,助熱生火,亦為常見誘因。
  3. 臨床表現

    • 初期:拇指局部紅腫熱痛,觸之堅硬,形如豆粒,或伴隨輕度發熱。
    • 成膿期:腫勢漸增,疼痛加劇,頂端可見黃白色膿點,按之波動感明顯。
    • 潰後:膿出黃稠,若排膿順暢,則腫痛漸消;若毒邪深竄,可能傷及筋骨,甚至引發「疔毒走黃」(即現代醫學所稱敗血症)。
  4. 辨證分型
    根據病邪性質與體質差異,可分為:

    • 熱毒熾盛型:紅腫明顯,灼痛劇烈,伴口渴、便秘、舌紅苔黃。
    • 濕熱蘊結型:腫脹較甚,痛勢綿延,或見滲液,舌苔黃膩。
  5. 治療原則

    • 內治: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主。熱毒熾盛者可用「五味消毒飲」加減;濕熱重者合「黃連解毒湯」。若膿成未潰,可佐以透膿散。
    • 外治:初期宜箍毒消腫,可敷「金黃散」或「玉露散」;膿成後切開排膿,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生肌階段換「生肌玉紅膏」。
  6. 相關文獻補充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提及:「調疽大指肺熱生,如豆如李焮腫疼。」強調肺經熱毒與本病之關聯,治療時需兼顧清肺瀉火。

附:與蛇頭疔之異同

  • 調疽:特指拇指處疔瘡,病位較廣,或涉及指節。
  • 蛇頭疔:專注指尖,腫如蛇頭,易損骨膜,二者治法相通,均需防毒邪內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