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經
調經為中醫婦科治療月經病之重要法則,首見於宋代《婦人大全良方》,其卷一明確指出:「凡醫婦人,先須調經,故以為初。」強調調理月經為婦科診治之基礎。中醫認為,月經乃女子氣血盛衰之表現,與臟腑、經絡、陰陽平衡密切相關,故調經不僅針對月經異常,更涉及整體生理機能之調整。
調經之核心原則
中醫調經遵循「治病求本」之理念,具體分為兩類:
- 先病後經不調:若因其他疾病(如氣血虛弱、肝鬱脾虛、腎氣不足等)導致月經紊亂,當以治病為先,待病因消除,月經自然恢復正常。
- 經不調而後生病:若月經失調為諸症之源(如經期不規則引發氣滯血瘀、帶下異常等),則首重調經,經血調和,相關病症亦隨之緩解。
月經失調之常見證型與治法
中醫將月經病歸納為多種證型,調經需辨證施治,主要分以下幾類:
- 氣血兩虛:症見經量少、色淡、經期延後,伴面色蒼白、乏力,治宜補氣養血,方用「八珍湯」或「歸脾湯」。
- 肝鬱氣滯:症見經前乳房脹痛、經行不暢、色暗有塊,治宜疏肝解鬱,方選「逍遙散」加減。
- 腎氣不足:症見經期紊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治宜補腎益精,方用「左歸丸」或「右歸丸」依陰陽偏衰調配。
- 血熱妄行:症見經量多、色鮮紅、質稠,或經期提前,治宜清熱涼血,方用「清經散」或「丹梔逍遙散」。
- 寒凝血瘀:症見經行腹痛、經色紫暗夾血塊,治宜溫經散寒,方選「少腹逐瘀湯」或「溫經湯」。
調經與整體觀
中醫強調「月經以時下」賴於「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故調經需兼顧:
- 臟腑功能:尤重肝、脾、腎三臟,肝主疏泄、脾主統血、腎主生殖,三者協調則月經如常。
- 氣血調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滯則血瘀,氣虛則血弱,故調經必調氣血。
- 經絡通暢:衝任二脈直接影響月經,針灸或藥物常選用「三陰交」、「血海」等穴以通調衝任。
綜言之,調經乃中醫婦科之綱領,透過辨證論治,調整體內陰陽氣血,使月經復歸其常,進而維護女子整體健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