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和肝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和肝胃

調和肝胃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和法」範疇,主要針對「肝氣犯胃」或「肝胃不和」之證。此證多因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導致胃失和降,臨床表現包括脅肋脹滿、胃脘痞悶疼痛、食欲不振、噯氣頻作、嘔吐酸苦水等。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抑鬱或暴怒傷肝,肝氣鬱滯,則橫逆犯胃。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肝氣上逆則胃氣不降,二者功能失調,形成「肝胃不和」。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胃炎、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治療原則

調和肝胃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常用方藥如下:

  1. 疏肝解鬱:柴胡、香附、鬱金等,疏導肝氣,解除鬱滯。
  2. 柔肝緩急:白芍、甘草(芍藥甘草湯),緩解肝氣亢逆所致之脘腹拘急疼痛。
  3. 理氣和胃:枳殼、陳皮、半夏,調理胃氣,促進降逆。
  4. 制酸止痛:吳茱萸配黃連(左金丸)、煆瓦楞子、海螵蛸,抑制胃酸,緩解嘈雜泛酸。

代表方劑

  •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柴胡、香附、陳皮、白芍、枳殼、川芎、甘草,主治肝氣鬱結所致之脅痛、胃脘脹滿。
  • 四逆散(《傷寒論》):柴胡、白芍、枳實、甘草,調和肝脾,適用於肝胃氣滯之證。
  • 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吳茱萸,清瀉肝火,降逆止嘔,善治肝火犯胃之嘔吐吞酸。

臨床加減

若兼見口苦咽乾、舌紅苔黃,屬肝鬱化火,可加黃芩、梔子清熱;若脘腹冷痛、喜溫喜按,屬寒凝氣滯,可加乾薑、砂仁溫中散寒;若噯氣頻繁,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旋覆代赭湯)降逆止噯。

調和肝胃之法,重在平衡肝之疏泄與胃之和降,使氣機通暢,則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