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臂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臂胻為中醫學中描述人體部位的專有名詞,泛指「手臂」與「足脛」兩大區域。此詞首見於《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經文言:「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意指外邪侵襲陰經時,病徵多始發於四肢遠端的臂胻部位,反映中醫理論中「四肢為諸陽之本」與經絡循行的特殊性。
一、解剖定位與經絡聯繫
-
手臂部(臂)
屬手三陰、手三陽經循行要道,涵蓋肩至腕的整體結構。- 手三陰經(太陰肺經、厥陰心包經、少陰心經)沿臂內側走行,與胸腔臟腑相通。
- 手三陽經(陽明大腸經、少陽三焦經、太陽小腸經)分布於臂外側,主氣血外達。
-
足脛部(胻)
指膝以下至足踝的脛骨區域,為足六經關鍵通路。- 足三陽經(陽明胃經、少陽膽經、太陽膀胱經)行於胻外前側,主陽氣下行。
- 足三陰經(太陰脾經、厥陰肝經、少陰腎經)循胻內後側,聯屬腹內臟腑。
二、生理病理意義
臂胻作為經氣輸布之樞紐,其異常變化可反映臟腑盛衰:
- 診斷價值:如《靈樞》所述,陰經受邪時,臂胻易先現麻木、疼痛或寒熱感,此因四肢末端陰陽氣血交接,邪氣易於此滯留。
- 治療應用:針灸臨床常取臂胻部穴位(如手三里、足三里)調理遠端臟腑,體現「上病下取,下病上治」的整體觀。
三、古文獻延伸詮釋
《黃帝內經》多次強調臂胻與衛氣運行的關聯,《靈樞·營衛生會》指出:「衛氣行於陰,常從足少陰分間始,行於陽,常從手太陽分間始。」說明臂胻部位為衛氣晝夜循行轉換的關鍵節點,其功能失常可能導致營衛失和,引發肢體不用或痹證。
此概念亦與「皮部理論」相呼應,臂胻皮膚分屬不同經絡皮部,成為外邪由表入裏的傳變途徑,進一步佐證其在中醫診療體系中的重要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