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和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和法
調和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其核心在於調節人體氣血運行,平衡陰陽偏盛偏衰之狀態。此法屬「平補平瀉」範疇,強調以柔和之手法達到機體自穩之效,而非強行補益或瀉實,故適用於虛實夾雜或陰陽失調而未至極端者。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健康依賴於「陰平陽秘」,即陰陽二氣處於動態平衡狀態。若因外邪侵襲、情志失調或勞逸失度等因素導致氣血紊亂,陰陽失衡,則疾病由生。調和法即基於此理論,透過針刺特定穴位,激發經氣自我調節功能,使偏盛者得抑,不足者得充,最終恢復「和」的狀態。
操作特點
- 手法平和:
進針時講究輕緩均勻,以得氣為度,不刻意追求強烈針感。行針時多採用捻轉、提插等基礎手法,力度適中,速度徐緩,避免過度刺激。 - 穴位選擇:
常選用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穴位,如足三里(補脾胃、調氣血)、內關(寧心安神、理氣寬胸)、合谷(疏風解表、調和營衛)等。此類穴位能根據機體狀態自動調節補瀉方向。 - 經氣引導:
透過針刺配合醫者意念,引導經氣在相關經絡中均勻流布,消除局部滯澀或亢奮現象。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調和法尤重「氣至」的溫和與持久性。
臨床應用
調和法廣泛應用於以下證型:
- 氣機失調:如肝鬱脾虛所致之脘脅脹滿、食欲不振,取太沖、期門等穴疏肝理氣,輔以中脘、足三里健脾。
- 營衛不和:表現為自汗、惡風,選風池、大椎調和營衛,配合合谷、復溜固表斂汗。
- 寒熱錯雜:上熱下寒或表寒裏熱者,可針刺外關、內庭以協調陰陽經氣。
與其他補瀉手法之區別
不同於單純的「提插補瀉」或「捻轉補瀉」,調和法強調「以平為期」。其特點在於:
- 動態平衡:根據針下氣感變化即時調整手法,如《針灸大成》所述:「補者呼氣初針刺,瀉者吸氣針內隨,調和之法細思量。」
- 整體觀照:不僅關注局部症狀,更注重全身氣血陰陽的整體協調,常需配合灸法或拔罐以增強調和效果。
調和法體現了中醫「致中和」的治療哲學,透過微調人體自癒機制,達到「陰陽自和者必自癒」(《傷寒論》)的境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