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服
調服為中醫煎服法之一,與「沖服」概念相近,然具體操作與適用情境略有差異。此法常見於特殊藥材或方劑之服用,旨在保留藥性、提升療效,或適應患者體質需求。
調服之定義與操作
調服指將藥物(多為粉末或細小顆粒)以適量液體(如溫水、藥汁、酒、蜜等)調勻後服用。其目的在於:
- 避免高溫破壞藥性:部分藥材(如麝香、冰片、三七粉等)受熱易揮發或分解,直接調服可保留其活性成分。
- 增強藥效協同:以特定液體調和,可引藥歸經或輔助藥力。例如:
- 黃酒調服:用於活血化瘀類藥物(如七厘散),酒性溫通,助藥力達四肢經絡。
- 蜂蜜調服:適用潤燥止咳之品(如川貝粉),蜜能緩和藥性,兼顧護胃潤肺。
- 便利服用:難溶於水或氣味峻烈之藥材(如朱砂、琥珀粉),調服可減少刺激性,便於入口。
與沖服之異同
調服與沖服皆屬「不經煎煮」之服法,然細微區別在於:
- 沖服:多指以熱液(如藥汁或沸水)直接沖泡藥物,適用於速溶或需溫通之品(如薑湯沖服藿香正氣散)。
- 調服:強調「調和」過程,液體溫度不拘,且更注重介質選擇(如酒、蜜、醋等),以契合藥性與證型。
經典方劑應用舉隅
- 《傷寒論》白散方:以巴豆、貝母、桔梗研末,用白飲(米湯)調服,取其甘緩護胃,制巴豆之峻下。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至寶丹:犀角、麝香等珍貴藥材以人參湯調服,助其開竅醒神之效。
調服之法,體現中醫「因人制宜」與「藥食同源」之智慧,透過介質與藥物的巧妙配合,最大化療效,亦為臨床靈活用藥之典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