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豆

調豆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發生於拇指之疔瘡,屬疔瘡之一種,首見於清代《外科集要論法》(撰人不詳)。其名或與「調疽」相通,臨床表現與治療可參照「指疔」相關論述。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疔瘡多因火毒蘊結、氣血凝滯所致。其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

  1. 熱毒內蘊: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結化火,致使體內熱毒熾盛,外發肌膚。
  2. 外邪侵襲:外感風熱邪毒,或局部外傷(如針刺、蟲咬),邪毒乘虛而入,阻滯經絡。
  3. 氣血失和:氣滯血瘀,經脈不通,鬱而化熱,腐肉成膿。

臨床表現

調豆生於拇指,初期可見局部紅腫熱痛,形如豆粒,堅硬根深;繼而腫勢擴散,疼痛加劇,或伴隨膿頭形成。若熱毒熾盛,可出現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全身症狀。

治療原則

  1. 內治法

    • 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減,以瀉火解毒。
    • 涼血活血:若兼血熱瘀滯,可配合黃連解毒湯或犀角地黃湯(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
    • 托毒透膿:後期膿成未潰,可用透膿散加減,助其外透。
  2. 外治法

    • 初起未潰:以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清熱消腫。
    • 膿成已潰:切開排膿後,用九一丹或生肌玉紅膏提膿生肌。
    • 針灸療法:可於患處周圍針刺放血,或選取合谷、曲池等穴瀉熱解毒。

古籍參考

《外科集要論法》將調豆歸為疔瘡類疾病,其治法與指疔相通。指疔之名見於《醫宗金鑒·外科心法》,強調「疔瘡走黃」之險,需及早清解熱毒,防其內攻。

調豆雖屬局部外症,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治療時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勢輕重,靈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