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調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調產

「調產」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指產婦臨盆前後之調理與照護要點,旨在確保生產順遂,並減少產後病證之發生。此概念源自《傅青主女科·產後編》,強調產前準備、產時安神與氣血調和,體現中醫「治未病」與「順應自然」之思想。

調產之核心內容

  1. 產前預備

    • 擇穩婆:古代重視接生者(穩婆)之經驗,現代則需選擇專業醫護人員,以應對突發狀況。
    • 備藥物:如人參(大補元氣)、獨活湯(安神定驚)等,以防產時氣虛或血脫。
    • 器物準備:產褥、溫水、蜜糖等,以備不時之需。
  2. 產時環境與心志調攝

    • 寧靜避喧:避免多人喧嘩,以防擾亂產母心神,符合中醫「心主血脈」之論,情緒波動易影響氣血運行。
    • 體位輔助:建議「憑物站立」或由他人扶持,以利胎息順降。此與中醫「氣血下行」之理相合,避免久臥致氣滯。
  3. 飲食與藥物調理

    • 蜜水養陰:產時心煩可飲白蜜水,取其甘潤生津、緩急安神之效,符合「津血同源」之說。
    • 獨活湯應用:若驚悸不安,可服獨活湯(獨活、茯神等),此方具祛風定驚、安神鎮靜之功,適用於肝氣浮越之證。
    • 糜粥補氣:少量糜粥可助胃氣,避免過饑耗傷中氣,因「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
  4. 言語安撫與應變

    • 若遇產程不順,需以「雙胎」或「胎衣稍緩」等言辭緩解產母憂懼,因驚恐傷腎,恐致氣亂血瘀,反增難產風險。

中醫理論基礎

調產之法,深植於中醫「天人相應」與「形神合一」之理念:

  • 氣血為要:產時耗氣傷血,故需提前補益,如備參藥防氣虛血脫。
  • 神志安定:「心為君主之官」,驚恐則氣下,心神不寧易致產力不足,故強調環境靜謐與言語疏導。
  • 順應產機:不強行催迫,而是透過體位、飲食等輔助,使「氣血自和」,體現「以順為養」的治療原則。

此套方法不僅見於傅青主學派,亦與《婦人大全良方》等古籍「安胎催生」之論互為呼應,展現中醫對產科調護的細膩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