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吊下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吊下巴

吊下巴,又稱下頜關節脫臼,為中醫骨傷科常見病症之一,首載於《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屬「頰車蹉」範疇。此症多因外力牽拉、開口過大或氣血虛弱,導致下頜骨之髁狀突脫離顳頜關節窩,使口部無法正常開合。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吊下巴之發病與肝腎不足經絡失調密切相關。肝主筋,腎主骨,若肝血虧虛或腎氣不固,則筋脈弛緩,關節失於濡養,易受外力所傷。此外,風寒侵襲氣滯血瘀亦可能阻滯局部經絡,使關節穩定性減弱,誘發脫位。

臨床表現

患者多見下頜部疼痛、腫脹,口齒開合不利,言語咀嚼困難,甚則面部歪斜。若為習慣性脫臼,則可能反覆發作,輕微動作即可誘發。

中醫辨證分型

  1. 氣血兩虛型:多見於年老體弱者,伴面色蒼白、乏力,舌淡脈細。
  2. 風寒痹阻型:脫臼後局部畏寒,遇冷加重,舌苔白膩。
  3. 氣滯血瘀型:局部腫痛明顯,觸之硬結,舌暗或有瘀斑。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以手法復位為主,配合針灸藥物調理

  • 手法:沿用《醫宗金鑑》所載「口腔內復位法」,以拇指按壓下臼齒,餘指托住下頜,順勢牽引復位。
  • 針灸:常取下關頰車合谷等穴,通絡止痛。
  • 內服藥:氣血虛者用八珍湯加減;風寒者選獨活寄生湯;血瘀者予桃紅四物湯

古籍記載

《醫宗金鑒》提及:「頰車骨……或打撲脫臼,或因腎虛所致」,強調外傷與內損共為致病之因。清代《傷科匯纂》進一步詳述復位手法,並提出以「寬布固定」防復發。

此症雖屬急症,然中醫強調標本兼治,除急則治其標以復位外,更需調理肝腎、強健筋骨,以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