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去欠)」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劉力紅,生於1958年,廣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師從國醫大師鄧鐵濤、李可等名醫,兼通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其學術思想深植於《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尤重「五運六氣」學說與「扶陽」理論,主張「陽氣為人身立命之本」,臨床擅用附子、乾薑等辛溫藥物以振奮陽氣。

學術貢獻

  1. 《思考中醫》著述
    其代表作《思考中醫》以現代語言詮釋《傷寒論》,強調「六經辨證」的時空觀與病機層次,提出「病機十九條」與臨床脈證的動態對應關係,深究「標本中氣」理論在四時外感病中的應用。
  2. 五運六氣研究
    結合《素問·天元紀大論》闡發「司天在泉」對疾病的影響,提出「歲氣與藏氣相感」的診療模式,如甲年土運太過則易傷脾濕盛,臨床需配合「升降浮沉」藥性以調和氣機。
  3. 扶陽學派實踐
    繼承李可「陽主陰從」思想,發展出「三陰統於太陰」的治法,針對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之證,主張以四逆湯類方為核心,佐以艾灸關元、命門以固護元陽。
  4. 經脈理論闡釋
    對《靈樞·經脈》所述「手太陰之別……虛則久(去欠)」等經文,考證「去欠」通「呿」,釋為肺氣虛則張口氣短之候,臨床配伍太淵、膏肓以補肺脾之氣。

臨床特色

  • 融通古籍與現代病證:將《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應用於當代慢性阻塞性肺病,以苓桂術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化裁。
  • 針藥並用:針對「厥陰風木失調」之眩暈,以烏梅丸配合針刺太衝、風池,調和肝胃氣機升降。

劉力紅之學術體系,體現了「以經典為體、臨床為用」的中醫思維,對當代中醫教育與傳承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