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癜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癜風
癜風為中醫病名,指肌膚因外邪侵襲或內在氣血失調,導致皮膚出現紫色斑點或白色斑疹之症。此名首見於明代《壽世保元》卷九,為「紫癜風」與「白癜風」之合稱,二者雖同屬皮膚病症,然病因病機及表現各異,茲分述如下:
紫癜風
紫癜風以皮膚出現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為主要特徵,多因血熱妄行、氣虛不攝,或風熱毒邪蘊於血分所致。
- 病因病機:
- 血熱妄行:熱邪入血,迫血外溢,瘀滯肌膚。
- 氣虛不攝:脾氣虛弱,統血無權,血不歸經。
- 風熱毒邪:外感風熱,鬱於肌表,與血相搏。
- 臨床表現:皮膚紫斑,壓之不褪色,或伴發熱、口渴、舌紅苔黃等熱象;若屬氣虛者,則斑色淡紫,伴乏力、氣短。
白癜風
白癜風又稱「白駁風」,以皮膚出現界限清晰之白色斑片為特徵,多因風邪外襲、氣血失和,或肝腎不足所致。
- 病因病機:
- 風邪襲表:風邪鬱於腠理,氣血凝滯,膚失濡養。
- 肝腎陰虛:精血虧耗,皮毛失於滋潤。
- 情志失調:憂思鬱怒,氣機不暢,血不榮膚。
- 臨床表現:皮膚出現大小不等之白斑,邊緣或有色素沉着,表面光滑,無痛癢,常對稱分布。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癜風,首重辨明寒熱虛實:
- 紫癜風:
- 血熱者,清熱涼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 氣虛者,益氣攝血,方用歸脾湯加減。
- 白癜風:
- 風邪偏盛者,祛風通絡,方用浮萍丸或防風通聖散。
- 肝腎不足者,滋補肝腎,方用六味地黃丸加何首烏、補骨脂。
癜風之症,雖不危及性命,然影響體表氣血運行,治療需結合內服外治,調理整體陰陽,方可收效。歷代醫家亦重視針灸、熏洗等法,如《醫宗金鑒》載白癜風可配合艾灸患處,以溫通經脈,促進氣血流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