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墊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墊法

墊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屬導引按蹻範疇,主要透過體位調整與經絡刺激以達到治療效果。其操作方式為:患者仰臥,醫者以掌背或拳背向上墊於腰背及骶部八髎穴處,同時配合下肢屈伸活動或深呼吸,藉此刺激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此手法源自古籍《諸病源候論·風濕痹候》,書中記載:「正臥,疊兩手著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痛痹。」可見其歷史淵源與臨床應用價值。

作用機理

  1. 經絡調節: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背,與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相連。墊法透過物理刺激激活經氣,疏通經絡滯礙,調和氣血運行。
  2. 臟腑功能調整:腰骶部之八髎穴為調理下焦之要穴,與泌尿生殖、消化系統密切相關。刺激此處可改善臟腑氣機升降,如促進腸胃蠕動以緩解消化不良、便秘,或溫通腎陽以緩解腰腿冷痛。
  3. 筋骨鬆解:結合下肢屈伸動作,能牽拉腰背筋膜,鬆解局部肌肉痙攣,適用於風濕痹證或勞損所致之腰脊僵痛。

臨床應用

  • 消化系統:如脘腹脹滿、食積不化,墊法可激發脾俞、胃俞等穴,助運化之功。
  • 痹證疼痛:針對寒濕阻絡型腰腿痛,透過溫通督脈以散寒除濕。
  • 氣機不暢:配合深呼吸能開宣肺氣,調暢三焦,適用於胸悶氣短之證。

操作要點

  • 體位:患者仰臥,墊物(掌背或拳)需穩固置於腰骶凹陷處,以貼合生理曲度。
  • 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度,不可過猛,以免傷及脊椎。
  • 配合動作:下肢屈伸需緩慢勻稱,呼吸宜深長,使氣血貫注經穴。

此手法融合導引與按蹻之長,體現中醫「動靜結合」的治療思想,臨床須辨證施用,以達「通則不痛」之效。